肥厚型心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013-03-26 22:35:54

武青 副主任护师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肥城医院

(一)发病原因

1.遗传性因素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型的梗阻症状,大约50%~5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说已被公认,且认为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密切关系。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脏命名及分类专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是肌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遗传缺陷引起发病的机制有以下设想:①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其证据为本病易伴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②胎儿期室间隔不成比例的增厚与心肌纤维排列不齐,在出生后未正常退缩。③房室传导过速导致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不同步激动和收缩。④原发性胶原异常引起异常的心脏纤维支架,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⑤心肌蛋白合成异常。⑥小冠状动脉异常,引起缺血,纤维化和代偿性心肌老前辈。⑦室间隔在横面向左凸而在心尖心底轴向左凸(正常时均向左凹),收缩时不等长,引起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局部肥厚。

2.钙调节紊乱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有钙调节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Wagner等发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受体数量增加,反映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密度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肥厚的室间隔,而且存在于厚度正常右心房心肌,提示受体的增加不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是一种原发性缺陷。

(二)发病机制

本病以心肌肥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特征,可表现为全心、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心尖及乳头肌肥厚,其中以室间隔肥厚最常见,肥厚的心室壁可超出正常3倍以上,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肥厚可为非对称性(占90%)、对称性(占5%)及特殊部位肥厚。有些病人可仅表现为右心室肥厚,严重者可形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及收缩期压力阶差。根据室壁肥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将本病分为3型:①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②对称性左心室肥厚;③特殊部位肥厚。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肥厚型心肌病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有7个基因、70余种突变与该病有关,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突变。虽然不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类似的心肌肥厚,但有些基因突变似呈良性临床过程。约50%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见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自发地发生相同基因突变而无明确家族史者。

1989年,Jarcho等对一个大的法兰西-高加索裔家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病的第1个染色体位点14q1,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第1个易感基因——β-MHC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公认有7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HCM,它们是: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心肌肌钙蛋白-T(cTn-T)、α-原肌球蛋白(α-TM)、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必须性肌球蛋白轻链(ELC)、调节性肌球蛋白轻链(RLC)和肌钙蛋白-I(cTn-I),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肌节收缩和(或)调节功能异常可能是HCM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不尽相同,同一基因不同编码区的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差异,而且同一家系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成员,也并不全部表现有心肌肥大。上述导致HCM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除遗传因素外,可能还受性别、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DD基因型与HCM关系近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其他发病学说:①毒性多肽(poisonpolypeptide)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多肽可与其他心肌成分结合,使正常心肌纤维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②无效等位基因(nullalleles)学说:是指基因突变可生成一种截断蛋白,使正常肌小节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影响到粗肌丝或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导致整个肌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含功能不全蛋白的心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导致代偿机制启动,心肌细胞c-myc、c-fos等原癌基因表达增强,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从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肥大。

(3)钙通道异常:分析含α-TM基因Asp175Asn突变患者及转基因鼠的心肌纤维发现,它们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均高于正常心肌纤维。因此,在较低的钙离子浓度时肌丝的张力较正常为高,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持续增强的收缩状态可诱发心肌肥厚及心肌舒张功能不全。

(4)儿茶酚胺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胎儿时期儿茶酚胺产生过多或活性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HCM病人中亦发现存在儿茶酚胺活性增强和环磷酸腺苷贮存减少;将去甲肾上腺素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可见心肌细胞内c-myc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5~10倍,这一反应可被α受体阻滞药阻遏,被蛋白激酶C活化剂增强,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可能通过α受体激活磷酸肌醇酯/蛋白激酶C途径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

2.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心肌细胞极度肥大、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肌束结构破坏呈螺旋状;随病情发展,心肌纤维化成分逐渐增多,并可有冠状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

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时的压力阶差水平。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此外,凡能降低左室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收缩期压力阶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晕厥;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导致晕厥。

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晚期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HCM患者冠脉血流的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氧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绞痛相当常见。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三)病理生理

1.左室流出道梗阻 在收缩期,肥厚的心肌使心室流出道狭窄。在非梗阻型,此种影响尚不明显,在梗阻型则比较突出。心室收缩时,肥厚的室间隔肌凸入心室腔,在左心室,使处于流出道的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靠近而向前移位,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狭窄与二尖瓣关闭不全,此作用在收缩中、后期较明显。左心室喷血早期,流出道梗阻轻,喷出约30%心搏量,其余70%在梗阻明显时喷出,因此,颈动脉波示迅速上升的升支,下降后再度向上成一切迹,然后缓慢下降。流出道梗阻在收缩期造成左心室腔与流出道之间压力差,流出道与主动脉间无压力差。有些患者在静息时流出道梗阻不明显,运动后变为明显。

2.舒张功能异常 肥厚的心肌顺应性减低,扩张能力差,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发生障碍,舒张末期压可以升高。舒张期心腔僵硬度增高,左室扩张度减低,由此心搏量减少,充盈增高且压迫心室壁内冠状动脉。快速充盈期延长,充盈速率与充盈量均减小。

3.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需氧超过冠状动脉血供,室壁内冠状动脉狭窄,舒张期过长,心室壁内张力增高等引起

肥厚型心肌病健康指南
肥厚性心肌病遗传吗 介绍肥厚性心肌病遗传几率
  肥厚性心肌病即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因此具有遗传性,但遗传几率没有准确的数字。建议关注心脏健康,发病后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而遗传是引起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原因。因为该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遗传方式具有异质性,部分患者的基因存在异常,多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旦发病引起心悸等表现。   虽然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概率并不是100%,但关于遗传几率问题没有准确的数字,可能有50%~60%的人群基因存在异常,这意味着父母中有一方患病,则子女患病的风险率较高。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则子女患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总体来说,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性并不是非绝对,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当重视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严重吗
  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如果没有不适症状,一般不严重,但若出现不适症状,则是比较严重的,建议及早就医,然后配合医生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通常是基因突变所致,左心室肥厚一般发生在室间隔中断、心尖部或者左心室游离壁,但并不会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果病情比较轻微,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通常不是很严重,一般不需要治疗,可以随访观察。   但随着室间隔肥厚程度加重,可能会演变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劳累后气促等不适症状,此时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从而危及生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治疗,改善不适症状。   平时要注意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尽量做到早睡早起,避免长时间熬夜,并且要保持心情舒畅。...
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几率高吗
  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几率一般是比较高的,建议定期到医院检查监测。   肥厚型心肌病通常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可能会通过家族遗传进行传递,如果家族人当中被确诊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其他家庭成员也可能会携带相同的基因突变,因此存在较高的遗传风险。一般情况下,一个家族成员被确诊是非恶性心肌病,其他亲属患有该疾病的风险大概是50%。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通常会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主要特征,会影响心脏健康。   在平时生活当中,如果想要评估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风险,一般需要去医院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家族当中是否存在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定基因突变,也可以评估其他家庭成员的风险。如果检测到基因突变,医生通常会根据检测结果提供遗传咨询,然后帮助家庭成员了解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患者想要预防肥厚型心肌病,需要定期进行医疗监测,做到早发现疾病,早进行治疗。...
心脏彩超左室壁肥厚与增厚的区别有什么
心脏彩超左室壁肥厚与增厚的区别在于,心脏彩超左室壁肥厚所泛指范围小于增肥的泛指范围。若左室壁的厚度超过正常范围,必定提示左室壁有增厚,但未必提示左室壁有肥厚。而对于左室壁肥厚的诊断还需进一步借助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获取数值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心脏室间隔肥厚怎么治疗
心脏室间隔肥厚需要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室间隔因高血压而肥厚,应控制血压。如果室间隔肥厚已经影响到心脏的收缩,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的阻塞,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移除肥厚的室间隔心肌。如果是瓣膜引起的室间隔肥厚,需要解决瓣膜的问题。...
心脏肥厚会导致猝死吗
正常的心脏大小和人的体重身高有关,心脏体积大小和人的拳头差不多。位于胸部中间偏左的位置。检查时一般可通过胸部X线片,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查出是否有心脏肥厚的症状。心脏肥厚严重的是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所以心脏肥厚治疗的话需找出潜在病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治疗。平时要避免焦虑,着急,烦躁的情绪出现。...
肥厚型心肌病用药方案
盐酸贝那普利片
盐酸贝那普利片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同时还有...
酒石酸美托洛尔控释片
酒石酸美托洛尔控释片具有降压、抑制激素分泌的作用,也具有良好的控制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