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

肛瘘介绍

       肛瘘是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通常位于齿线部位,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多系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而形成瘘管。一般具有内口、外口,内口开口部位于齿线的肛隐窝,外口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瘘管可以穿过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向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穿通。因原发病灶的感染和粪水仍不断由内口进入管道,故经久不愈。管道多数迂曲,引流不畅,外口常封闭,脓液积聚后可再次形成脓肿。由于反覆发作,可使原来单纯性肛瘘(一个内口,一个外口)成为复杂性肛瘘(一个内口,多个外口)。多数肛瘘位于肛管直肠环的下方,为“低位肛瘘”。少数在肛管直肠环的上方,为“高位肛瘘”。临床上将肛瘘分为单纯、复杂和低位、高位,对手术时避免发生括约肌失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肛瘘两个出口均在肛管、直肠腔内的称肛内瘘,临床极为少见。本病为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本病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0%~20%左右,占外科疾病的6%左右。

       祖国医学认为,凡孔窍内生成瘘,脓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称之为"漏",又名"漏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痔疮篇》说:"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yin,淋漓久不止者,为漏。"

  瘘的最早记载,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以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神农本草经》中说:"夫大病之主……痈肿恶疮、痔瘘、瘿瘤。"《太年圣惠方·治痔瘘诸方》中还说:"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疼,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古今医统》中说:"至于成瘘穿肠,窜臀中,有鹅管,年久深远者,……挂线治之,庶可除根。"在《疮疡经验全书·痔漏症》中,又称本病为漏疮和单漏。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肛瘘又名肛漏。《太平圣惠方》曰:“夫痔瘘者,由诸痔毒气,结聚肛边,有疮或作鼠乳,或生结核,穿穴之后,疮口不合,时有脓血,肠头肿痛,经久不差,故名痔瘘也。”这里所言痔瘘,即为肛瘘。然真正的肛漏之名,则见于《外证医案汇编》。

  《医门补要·医法补要·痔瘘》中说:"湿热下注大肠,从肛门先发小疙瘩,渐大溃脓,内通大肠,日久难敛;或愈月余又溃,每见由此成痨者。乘初起,服清热内消散,数帖可愈。若先咳嗽而成漏者,不治。"可见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末尽,血行不畅所导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并感染而生。正如《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中说:"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放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饮食乖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

  关于脱管疗法,宋·《太平圣惠方》即有将砒溶于黄蜡,捻为条,纳痔瘘疮窍之记载。明·《医学入门》、《外科正宗》等均有介绍。

  关于挂线疗法,远在明代,我国就已采用挂线疗法。如《古今医统》中记载:"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阐述了挂线疗法的功效和机制,为后世医家使用这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丰富了临床经验。清代《医门补要·医法补要》中专列肛瘘挂线法:"用细铜针穿药线,右手持针插入瘘管内。左手执粗骨针(要园秃头镌深长槽一条以便引针),插入肛门内,钩出针头与药线,打一抽箍结,逐渐抽紧。加钮扣系药线梢坠之,七日管豁开,掺生肌药,一月收口。如虚人不可挂线,易成痨不治。"记述了肛瘘挂线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治疗时间和禁忌症,充分反映了这一疗法的科学性,并表明这一疗法具有简便、经济、疗效可靠、不影响肛门功能,并瘢痕小等优点。约在500年的临床实践中,一直被广泛采用,至今仍是治疗肛瘘的较好方法。


肛瘘专家答疑

您好,大夫!我想咨询一下前列腺... 精子质量不好,又有肛瘘 肛瘘手术两个多月伤口不愈合流脓 我女儿怀疑是肛瘘,第一发现 肛门脓肿一生还说了什么肛瘘之类... 做了肛瘘切除术,请问伤口边缘怎... 半年前做过痔疮和肛瘘手术 肛瘘二十三天了长了白色的东西 我得肛瘘大半年了,现在肛门口又... 肛瘘除了手术还有什么办法?

肛瘘热门文章

肛瘘假性愈合的表现是什么 肛瘘手术后小便解不出 是什么原因造成肛瘘术后排尿困难 肛瘘手术后拉屎技巧 三招让你在肛瘘术后轻松拉屎 古人如何治疗肛瘘 肛瘘的症状是什么 治肛瘘偏的方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