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小头半脱位复位方法

2022-10-18 08:57:23

吴涛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桡骨小头半脱位,很多人并不认识这种疾病,但是有很多孩子比较调皮,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应该注意一些调理方法,很多孩子会出现跌倒的现象,一旦出现一定要注意及时的进行复位,当心造成疼痛,所以我们一起看看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复位方法。

指征

首先,明确孩子的病史及体检与诊断一致。孩子的病史中可能有过被牵拉的情况;然而,其它的损失机制也有描述过。体格检查会发现假性神经麻痹,而孩子为了减少不适会自主保持上肢制动。

活动时疼痛,旋前或旋后较屈伸更易产生。多数情况下触诊肘关节外侧可及虚空感,即使未及虚空感也不能排除该诊断。受伤的孩童将被迫保持肘关节轻微屈曲位并维持手掌旋后位。

更进一步的检查则会发现肘关节外形正常,无突出,无挫伤或明显的畸形。牵拉肘的影像学检查几乎都是正常的,所以只有在诊断不明确时才考虑进行影像学检查。

然而,在放置体位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往往对复位移位有帮助。

禁忌征

复位的禁忌征很少且容易鉴别。如果孩子的病史或体格检查与骨折吻合,比如畸形,肿胀或肘关节挫伤或有高处摔落手臂着地的外伤史,则应行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是否骨折。

如果影像学检查未发现骨折或突出,则可以考虑手法复位。但是,如果合并其它任何疾病,比如感染,则不能予以复位而应立即评估造成疾病的原因同时立即予以适当的治疗。

准备

复位肘关节无需准备任何设备。临床医生彻底洗手应该是标准注意事项的一部分。

操作

操作前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不适。桡骨头复位至正常位置后孩子可能会哭或喊叫一会。二种手法可以用来纠正牵拉肘。旋后法早已被用作为经典的牵拉肘复位手法;然而,一些研究比较了旋后手法与过度旋前手法发现过度旋前法效果更好。

在一项研究中,随机予以过度旋前手法首次复位成功的比例是 95%,而旋后手法则为 77%。

旋后手法

采用旋后手法时,让孩子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操作者。扣住患肢的手和肘。

操作者的手指或大拇指应压在桡骨头上。无论是操作者的手指或大拇指位置或患肢的初始位置对于复位成功都至关重要。

旋前屈曲前臂直到感觉环状韧带移回至正常位置。环状韧带复位时操作者可以感觉或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如果复位成功,孩子便会不痛并能在 5-30 分钟内自如活动,包括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

过度旋前法

复位肘关节可以首选过度旋前法或在旋后手法未能复位时再选择过度旋前手法。让孩子坐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大腿上,面对着操作者。

握住患肢像握手那样。用另一只手拖住患者的肘部。

旋前患者手腕。韧带复位时可以感觉或听到轻微的咔哒声。

如果复位成功,孩子便会不痛并能在 5-30 分钟内自如活动,包括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

希望大家注意这些部位的方式,而且也要注意一些禁忌症,全面的进行调理,要注意手法非常关键和重要,同时也要注意调理方案,以免造成疼痛,很多孩子因为治疗得比较晚,会出现复位失败,因此,大家应该,做好监护工作,当心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