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脚丫破烂,其患甚小,其痒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烂,津腥臭小觉痛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经年不愈,极其缠绵"。又记载:田螺皰,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
脚气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他人,有时甚至引起全家同患,集体同患。在夏季,常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引起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小腿丹毒反覆发作后,可发生象皮腿,如不彻底治疗,可终身不愈,愈后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仍可复发。发生足癣的部位多在足趾缝,特别是小趾缝。公用物品如浴盆、浴中、拖鞋,常为传染足癣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