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22-11-07 17:03:39

赵海明 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能够健康的生活,可是现在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谁都会有一些应酬。应酬就少不了喝酒,所以我们就要了解酒精性肝硬化这个疾病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疾病非常都,和酒有关的也是,所以我们今天要介绍一下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1.病理过程 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形成途径和发病机制亦不相同,有的通过慢性肝炎的途径(如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有的以大囊泡性肝脂肪变性途径(如酒精性肝病);有的以长期肝内,外胆汁淤积或肝静脉回流障碍,致门脉区或小叶中央区纤维化的途径等,不论何种病因,哪种途径,都涉及到肝细胞炎性坏死,结节性肝细胞再生和肝纤维化等3个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1)肝细胞炎性坏死:肝脏在长期或反复的生物,物理,化学,代谢产物或免疫损伤等病因作用下,均可发生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塌陷,若炎症,坏死持续不断,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将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外间质尤其是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多,因此,肝细胞炎性坏死不单是肝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而且贯穿整个病变过程。

(2)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再生是对肝损伤后的修复代偿过程,但由于肝小叶纤维支架断裂或塌陷,再生肝细胞不能沿原支架按单细胞索轮状排列生长,形成多层细胞相互挤压的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肝结节),结节周围无汇管区,缺乏正常的血循环供应,再生肝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常有脂肪变性或萎缩,再生结节可压迫,牵拉周围的血管,胆管,导致血流受阻,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

(3)肝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肝纤维化系指肝细胞外的间质细胞(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炎性免疫效应细胞等)增生和细胞外间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减少,致在肝内大量沉积,细胞外间质包括胶原(Ⅰ,Ⅲ,Ⅳ,Ⅴ,Ⅵ型),糖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3类大分子组成,分布于肝脏间质,肝细胞及血管的基底膜,Ⅰ,Ⅲ型胶原分布于汇管区,Ⅳ型位于小叶血管,胆管的基底膜,Ⅴ型位于肝血窦周围和门脉区;纤维连接素,层粘连蛋白与透明质酸等是细胞外非胶原蛋白成分,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与胶原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影响了肝脏细胞成分的基因表达,肝脏在肝炎病毒,酒精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血吸虫卵,缺氧或免疫损伤等作用下,引起急性,慢性,炎症坏死,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1等,作用于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促其分化增生并分泌,生成大量胶原纤维,各型胶原比例与分布发生变化,Ⅰ/Ⅲ型胶原比值增加,大量Ⅰ,Ⅳ型胶原沉积于Disse腔,使肝窦内皮细胞间“窗”的数量和大小缩减,甚至消失,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导致门脉压力增高,同时妨碍肝细胞与肝窦间营养物质的交换,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自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中央静脉延伸扩展,形成纤维间隔,不仅包绕再生肝结节,并将残存的肝小叶(一个或几个)重新分割,改变成为假小叶,形成肝硬化的典型形态变化,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没有正常的血循环供应系统,在炎症持续作用下,又可引起肝细胞再坏死及胶原纤维增生,如此反复发展,假小叶形成越来越多,病变不断加重,导致肝内,外血循环障碍及肝能日益恶化。

2.病理分类 肝硬化因病因,炎症程度以及病情发展的不同,可呈现不同的病理类型,目前仍多采用1974年国际肝胆会议所确定的病理分类,按结节大小,形态分为4型。

(1)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比较均匀,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纤维隔较细,假小叶大小一致,此型肝硬化最多见。

(2)大结节性硬化:结节较粗大,且大小不均,直径一般在1~3cm,以大结节为主,最大直径可达3~5cm,结节由多个小叶构成,纤维隔宽窄不一,一般较宽,假小叶大小不等,此型肝硬化多由大片肝坏死引起。

(3)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结节和小结节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化亦甚多见。

(4)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称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其特点为纤维增生显著,向小叶内延伸,然肝小叶并不完全被分隔;纤维组织可包绕多个肝小叶,形成较大的多小叶结节,结节内再生不明显,此型的病因在我国主要为血吸虫病。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我们已经清楚了,喝酒对我们来说是有很不好的,我们不希望我们自己受到这些疾病的困扰,所以我们要对我们自己身边的疾病进行来了解,如果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大家都可以直接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