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9 21:45:28
类白血病反应不是白血病,但是却有一些跟白血病类似的临床实验诊断现象。类白血病是由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该病最多见于某些细菌和病毒的严重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它的治疗有别于白血病,而且容易痊愈。
类白血病反应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无区别,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发热较常见,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在一76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0.0%,在另一50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2.0%,但一般仅只有轻度肿大,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
二、诊断依据:
(一)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50×109/L,其中40%以上为淋巴细胞;若白细胞<50×109/L,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应>20%,并出现幼淋巴细胞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若白细胞<30×109/L,幼单核细胞应>5%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无异常。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总数>50×109/L并有幼稚粒细胞;若白细胞总数<50×109/L,原粒细胞应>2%。
7.浆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外周血浆细胞>2%。
8.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LR是一种并发症,或是一种中间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血液学异常,故临床病史及体征无法提供任何诊断线索,血象检查是诊断的关键,骨髓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白血病,原发病存在,以及原发病缓解好转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尤其是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某时间段内几乎无法与急性白血病区分,随诊动态观察为惟一的鉴别手段。
类白血病反应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血、解毒等。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积极纠正之。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二)预后
类白血病反应预后一般较好,去除或治疗原发病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失,预后主要由原发性疾病决定。
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它一般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次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是类白血病反应消失。它的一般并发症包括肝脾肿大和贫血等,对于该病临床研究发现,预后良好,因此应该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