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2017-01-18 05:50:56

孔德芳 主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具有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结构的一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曾经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受到多种头孢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影响,同时由于其有比较严重不良反应而受到限制,那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肾毒性和耳毒性,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引起。

①耳毒性及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孕妇注射本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用。

②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肾小管曲段,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肾毒性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后神经肌肉阻滞:本类药物具有类 似箭毒阻滞乙酸胆碱和络合钙离子的作用,能引起心肌抑制、呼吸衰竭等,可用新斯的明和钙剂(静注)对抗。本类反应以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较多发生,其他品种也不除外。病人原有肌无力症或已接受过肌肉松弛药者更易发生,一般应禁用。

③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各种氨基甙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小见,但有潜在性危险。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药。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可致呼吸停止。其机制是乙酰胆碱的释放需Ca2+的参与,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当出现神经肌肉麻痹时,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治疗。

④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荨麻疹、药热、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在用药过程中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他有血象变化、肝脏转氨酶升高、面部及四肢麻木、周围神经炎、视力模糊等。口服本类药物可引起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