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如何分类的

2021-03-06 10:53:14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大约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疾病的10-20%左右,该疾病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心脏结构的其他畸形合并发生。而其缺损程度也提示了该患者的存活率、存活年龄。接下来,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关于室间隔缺损的分类。

一、根据室间隔的病理解剖学分类: 一般室间隔由膜部、漏斗部及肌部三部分组成,而根据其缺损的部位以及室间隔缺损可分为膜部的缺损、漏斗部的缺损以及肌部的缺损。其中最常见的则是膜部的缺损,而漏斗部的缺损又可以分为干下型和嵴内型的缺损。病理解剖学的分类,对术中进行修补的部位及选择术式的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可评估预后,如介入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总体成功率较高,多在95%以上。

二、根据室间隔临床表现进行分类: 一般对其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症状的轻重作出简单评估。通常可分为小型室间隔缺损、中型室间隔缺损、大型室间隔缺损。小型室间隔缺损者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查体时可闻及瓣膜杂音;中型室间隔缺损者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等心功能不全表现,同时查体或可闻及心功能不全相关反流性杂音、甚至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而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则血流动力学影响严重,大多不能存活至成人期。临床表现的分类亦可对其术式的选择起到重要作用,如大型室间隔缺损患者,由于封堵器放置后可能影响主动脉瓣、房室瓣的功能,从而不适宜选择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总体来说,对于室间隔缺损,无论是从病理解剖分类,还是临床表现分类,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诊疗提供治疗的方式,并提示了预后良好的程度,同时还提示了可能合并的临床并发症,其中心功能不全最为常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也应注意及时纠正心功能不全等临床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