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究竟是什么呢?

2013-05-02 15:31:49

许能文 副主任医师 丽水市中心医院

心身疾病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与个人的心理活动有关的,一系列的疾病,其临床的症状复杂繁多,各式各样。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所以说,适当地处理自己的压力,排解自身的压力,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