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

   西医治疗: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般保守治疗:但对症治疗药物中,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在长期治疗中使用是不安全的。SLE的皮疹不论是盘状或全身性的常用羟氯喹每日200~400mg或氯喹125~250mg,每周3~5次,这些抗疟药物的最大缺点是对视网膜毒性作用故宜小心应用。如仅有发热、皮疹、关节炎、胸膜炎者用阿司匹林和羟氯喹治疗有效者可不用皮质激素。有用阿司匹林发生肝炎者(与SLE活动有关)虽是应用激素的指征,但可先换用其他非激素药。经验认为开始剂量宜小,未用激素治疗的活动性SLE者应用每日强的松0.5g/kg时即有效,甚至半量即有效。并不一定需要一开始即大剂量然后减量(60~120mg)强的松/日),因往往在减量过程中反跳而再增加剂量。在急性狼疮伴浆膜炎和有重要器官累及者可用大量强的松每日1~2mg/kg短期治疗,然后迅速减至每日0.5mg/kg,再逐渐减至能耐受最低量。(二) SLE时重要器官受累的治疗1.肾脏 SLE肾病变尚无公认的治疗方案。狼疮肾炎常用治法是强的松40~80g/日(成人)口服,持续2个月,以后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可用中医温肾阳治则方法以代替激素,并要防止撤退综合征发生。激素治疗中,应密切注意血压、血糖和潜在感染,高血压常常是氮质血症的先兆。应分析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加以适宜治疗。高血压常可引起肾的进一步损伤,如疾病前血压10.62/6.65kPa,现为 19.285/12.635kPa是显著增加,必须注意处理。然而高剂量激素、阿司匹林等抗炎剂均可引起肾功能下降,而继发高血压,故高血压可能是药物引起而不一定是疾病本身因素。肾损害是致死的原因,且有50%的死亡率,故近年来对狼疮性肾炎应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以减低死亡率。西医治疗进展大体有以下几方面。(1)一般治疗方法:SLE一旦发生肾损害,多用强的松每日100~120mg治疗,分 3次口服,但有显著药源性损害,故认为在治疗的开始4~5周用上述剂量。当补体较前升高时渐减量,病稳定时每日20~30mg,隔日1次,早晨顿服,以维持治疗。治疗中监测实验室指标。隔日疗法对狼疮损害有益,它改善肾功能及病变,减少死亡率。与激素联合应用药物有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剂量以小量为宜,其中以苯丁酸氮芥疗效最好,存活率提高,病变消退。因SLE肾炎B细胞数增加T细胞减少,可考虑用左旋咪唑50mg/日,5天为1疗程,间歇1~2周,作为免疫刺激,可能使T细胞免疫缺陷改善。但应注意粒细胞缺乏或减少。(2)根据LE肾炎病型病期不同而指导治疗:SLE无显著肾损害者多无需激素治疗(同时也无其他重要脏器损害时),晚期肾病变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无益。局灶增生型及(或)系膜型或早期膜型SLE 肾炎,可用小量激素,不一定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型别可互相转变,因此膜型进行性病变者,可以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弥漫增殖型病情严重,易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可用硫唑嘌呤加激素,两者剂量相应减低。对比各种治法其死亡率低,平均存活时间长,副作用小。强的松组死亡率高,平均存活时间短,副作用多。现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下详)使本型疗效改善。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症SLE肾炎有一定疗效(下详)。晚期由于肾组织纤维化、缺血缺氧、免疫复合物沉积已不起作用,补体回升、LE细胞和DNA抗体转阴,此时激素、免疫抑制剂都无应用指征,药物应用一般无效。此时应考虑慢性血液透析或腹腔透析和肾移植。如不可能用上述方法治疗可用中医药治疗。作者用微调优化疗法或残余肾单位保护疗法有一定疗效,且适合国内情况。(3)特殊疗法:①冲击疗法:用大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或滴注疗法称之为冲击疗法。此法用于弥漫增殖型SLE肾炎有一定疗效。方法:甲基强的松龙1g溶于5%葡萄糖溶液,在2小时内静脉滴注,共3天。此后,每日口服强的松龙40~60mg,逐渐减量(注:上法剂量过大,副作用明显,作者意见可减为 0.16~0.8g,共5~10日)。②血浆置换疗法(简称PE):PE法是将血浆中有害物质除去为目的疗法。由于SLE肾炎主要是减少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体及其他异常蛋白和炎症性介质的清除。但可引起反跳,故目前认为PE法仅可用于急性进展期,慢性期无意义。且PE法刺激抗体产生还会加剧病情。因此本法可在其他疗法无效时应用。(三)SLE的药物应用1.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的治疗方法最大治疗效应是大剂量每日分次服用,(每4小时1次),但副作用也最大。相反,短效制剂每48小时1次的副作用最小,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最大效应与最小副作用之间的平衡。故病情恶化者应大剂量每日分次服用,缓解后随剂量减少逐步减次改为隔日应用。轻度活动者每日仅需服用1次,隔日治疗也可有效。2.皮质激素的大剂量疗法及其指征:1.累及重要脏器或系统并威胁生命:肾小球肾炎;器质性脑综合征;局灶性脑损伤;对抗惊厥药无效的癫痫,卒中,脊索病变,严重外周神经病变,浴血性贫血(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循环血中抗凝物质并伴有出血血管炎--皮肤、视网膜、视神经、胃肠道心包炎--大量渗出液,或用消炎痛等无效;心肌炎胸膜炎--大量渗液引起压迫症状或用消炎痛等无效狼疮性肺炎:间质性肺疾病,多发性肌炎,狼疮性危象2.病变严重,可能威胁生命弥漫性皮炎对保守疗法无效;病废性多关节炎(有或无畸形),对保守疗法无效;极度的疲乏、倦怠、恶心、呕吐、厌食3.处理或治疗方法:(1)开始每日强的松(或相当于它的同等剂量)60~100mg,直至病情改善和稳定,然后于数周内渐减至维持量(每日 15~25mg)。在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累及时可开始每日300mg强的松(2)大剂量冲击疗法:每日1~2g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或相当于此剂量其他制剂)或静脉滴注共3~6日,然后强的松每100mg,经数周后渐减至维持量--本法用于肾功能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迅速恶化者(参阅LE肾炎治疗内容) (3)隔日激素疗法:主要适用于减低激素副作用,对严重、活动性疾病无效,在每日应用激素治疗控制病情后拟减量时有效,如原每日20mg改为每隔日 40mg。以后逐渐减至维持量激素大剂量治疗主要用于重要脏器累及者(参阅表),尤其是累及CNS及肾功能恶化者。甲基强的松龙80~240mg/日冲击疗法可改善病情,但此法副作用较大,剂量可根据病情调整。3.免疫抑制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瘤可宁、氨甲喋呤、长春花碱等均可用之于SLE,但迄今并无标准疗法。根据经验细胞毒制剂并不能代替激素,治疗未见奇效且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瘤可宁治疗SLE优于环磷酰胺。几种药物相加的治疗对比研究(如环磷酰胺十硫唑嘌呤十激素)结论认为环磷酰胺静脉注射治疗优于激素加口服环磷酰胺或口服硫唑嘌呤加激素。静注CTX的方法有时可挽救SLE病人生命,常规应用剂量是在3周至3个月的时间内每平方米0.5~1g,每次静注0.2g每隔日或每2日至每周1次。用0.6g每隔日或每周冲击疗法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4.其他试行的治疗方法(1)左旋咪唑:根据SLE活动时免疫缺陷T细胞功能低下的证据,可考虑用免疫兴奋剂。左旋咪唑可增强免疫反应,对SLE患者感染可能有助,但不能作为常规治法。其用法左旋咪唑50mg每日3次口服,连用3天,休息11天后再用3天,或每日50mg连用 5~10日,根据病情及副作用决定是否继续治疗。其副作用为胃纳减退、白细胞减少,甚至骨髓抑制。作者应用此法曾有病例发生粒细胞缺乏而最后死亡。故 SLE用左旋咪唑应慎重。(2)抗病毒药物:可用此类药治疗SLE时的原发性病毒感染,并防止病毒持续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效应。病毒还可能起促发SLE恶化,因此抗病毒药在治疗SLE中起一定作用,作者用大蒜素制剂(口服)及中草药抗病毒获得一定效果。(3)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 :ALG为SLE治疗提供另一免疫抑制剂,可能有一定疗效。ALG的剂量方案随个体和病组而异,一般为每日静脉注射10~20mgALG/kg,可连续用药1~2周(每次可注射1~5ml,每ml约含15mg的ALG)。在用药中需注意过敏反应,一旦发生也应立即停药。(4)环孢素A:此药目前已试用于治疗SLE及狼疮肾炎。但该药对肾本身有毒性且可引起蛋白尿,故其疗效不肯定,详细内容参见免疫调节药物书籍。(5)小牛胸腺素:此药用于治疗SLE,但疗效尚未肯定,有待于继续积累经验。

   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①热毒炽盛型:高热或高热不退,面及其他皮肤红斑、出血斑,日光照射后病情转剧或骤发,也可对各种可疑致敏食物(如海鲜、厚味、贝壳类、鲜牛奶等),甚至可疑致敏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及降压药(如肼苯哒嗪、心得安)等、某些中药(如含朱砂汞、铅类中成药)发生过敏并使发热增剧或病情恶化。发热时面红。蝶形红斑色紫红。高热时烦躁口渴喜冷饮、关节酸痛、肌肉疼痛无力、目赤唇红、烦热不眠、精神恍惚。严重时神昏、谵语、抽搐,并可见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症状。舌质红或紫暗或红绛、可口舌生疮、苔黄腻或黄干或白腻或光面舌,脉弦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阴、兼以活络消斑或化斑法。选用方剂有玉女煎、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等。经验方有玄生汤、气血息燔汤、复方青蒿汤等。如高热神昏谵语可加大上方凉血清热药物剂量,或加生石膏60g,或加用黄连、大黄,高热不退加用羚羊角粉0.3g冲服或犀角粉0.1~0.2g冲服或水牛角粉0.3~0.5g冲服,并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中成药治疗。若低热不退可加银柴胡、地骨皮;邪热盛者加秦艽,并应及时观察反应。单用中医治法无效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②阴血虚亏型:长期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无力,懒言,面浮红,自汗、盗汗,腰关节疼痛,舌质红、镜面舌或苔白,脉细数而软。治宜养阴补血凉血解毒。可用四物汤合大补阴丸或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加减,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或用经验方(斜玄汤)。脾虚时加白术、陈皮、茯苓。热盛者加金银花。头晕者加菊花、川芎。

  ③毒邪攻心型: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烦热、自汗、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脉细弱或结代,舌质淡、苔薄白(此型包括心脏全心炎)。治宜养阴、清热解毒、益气安神。方用灸甘草汤合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加减。亦可用复方紫石英汤(经验方)。脾虚加党参、白术。胸闷加厚朴、苏梗,阴虚加玉竹、黄精,冬虫夏草。

  ④肾阴亏损型:此型多为毒热侵及肾脏,出现肾阴亏损症状。多见于病程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主证有腰痛、腿疼、足疼、四肤无力、面部发热、甚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精神萎靡,有时有低热、浮肿,脉沉细软,舌体胖嫩,舌质淡或尖红。治宜滋阴补肾、活血解毒。可用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大补阴丸合四妙勇汤、四物汤加减。亦可用经验方复方枸杞汤加减。下焦湿热明显者加车前子、草解、瞿麦。腰脊疼痛者加菟丝子、川断。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伸筋草、刘寄奴、徐长卿。

  ⑤邪热伤肝型:胁痛,腹胀,月经失调,皮肤红斑、瘀斑、失眠、头晕,纳呆,可有闭经、痛经。检查常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治宜滋阴凉血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方用一贯煎、左归饮或左归丸加四妙勇安汤、二至丸、血府逐瘀汤加减。或用复方玉贞汤(经验方)加减。血瘀明显加三棱、莪术、益母草、穿心莲、鬼箭羽。腹胀胁痛明显者加厚朴、陈皮、香附。气虚热毒未尽者加重黄芪、秦艽、乌蛇用量,血热红斑明显者加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

  ⑥脾肾阳虚型:此型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侵及肾脏发生狼疮性肾炎或狼疮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主证面色苍白,遍身漫肿,气短无力,腹胀纳呆,肢冷、畏寒喜暖、腰膝疼痛,尿少或清长,便溏,脉沉细小或沉滑无力,舌体胖质淡有齿痕、苔白薄或厚腻。纳呆拒食或呕或吐,阳病及阴甚则致筋脉失养,外肿内燥、四肢拘急。甚至肾不纳气致短气喘促,动则喘甚。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利尿解毒。方用实脾饮、防己黄芪汤、胃苓散、五皮饮加减或防己茯苓汤加减。亦可用复方附桂活血利水方(经验方)。

  ⑦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狼疮肾损害至终末期,伴有肾小管功能较严重障碍,水盐丢失阴虚伤津又加上阳虚见证者。主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肌肉赢瘦、四肢末端浮肿、纳呆食差、肌肤甲错、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偶或间歇肌痛甚则拘急,脉沉细速偶见弦脉,苔白质胖或舌无津而干缩。对此型作者又称为两极型,即病已末期,阴阳否隔,阴阳互不相荣,干处见湿胖或湿处又见干或外湿内干,或近干远肿。治宜通阴阳交水火,活血通络治其本;健脾、醒胃、消导、益肾治其标。方用桃仁四物汤合地黄饮子加减,或用作者经验方阴阳互通汤加减。方中仙灵脾、当归两者合用使阴阳双补又阴阳相通;借活血化瘀化痰诸药即川芎、赤芍、海藻、昆布、陈胆星、菖蒲更交通阴阳、水火共济使痰浊得化、津液运行。已堵塞之窍道经络得以串通。用附子、肉桂温壮肾阳(仙灵脾配合)为辅药,使下元得以温养。用石斛、麦冬、生地、萸肉、葛根滋阴生津,山楂消导醒胃,黄芩、甘草解诸积滞瘀毒。然而本型肾已萎缩,故诸药各自用量均宜微量,常用1~3g,多则伤肾,后遭药害、切记莫忘。

  ⑧血瘀型:在本病血瘀型常见表现有手指或趾端青紫或白紫青交替发作(雷诺征)、皮肤紫斑、固定盘状紫斑片、网状青斑、色素沉着或异色、肌肤甲错、疼痛,青年妇女气郁情志不畅、月经不调、闭经,舌质紫红、舌下瘀筋明显等。以血瘀为主证的方选桃仁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余活血方药参见有关章节。

  (2)分型加减法:本病辨证分型是相对的,一般以主证为分型的主要依据。

  ①兼肺热:发热、咳嗽、咯痰,痰脓样或痰中夹血,胸痛,咽干、口燥,可有气短、鼻翼煽动,脉数,苔黄质红。可选加银花、连翘、红藤、金荞麦、蒲公英、桔梗、生石膏、葶苈、杏仁、麻黄。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

  ②兼肺寒:多畏寒而无汁,咳嗽声重,痰多稀薄,脉浮紧或浮数,苔薄白而润。可选加麻黄、杏仁、茯苓、紫苏叶、炙紫菀、前胡、荆芥。方选麻黄汤、桂枝汤加减。

  ③兼痰湿阻肺:咳嗽多痰,痰白粘稀而多,喉中痰鸣,听诊两肺满布湿性罗音。气喘短急不能平卧,胸胁闷胀隐痛,脉数滑、苔白腻。此兼怔型多见于本病长期用激素并间歇用抗生素者。可选加肉桂、细辛、羌活、麻黄、厚朴、苍术、紫菀、川贝、姜半夏、熟附片、干姜、大枣、葶苈。方选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加减。

  ④兼肺阴虚:本病病变为肺间质纤维化和弥漫性肺泡功能障碍。见咳嗽多干咳、痰少,气促短急、动则气喘,咳甚痰带血丝、痰粘稠,口燥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脉细数、舌质红质偏干苔少。可选用沙参、麦冬、生地、青蒿、赤白芍、葛根、乌梅、知母、百台、黄芩。方选一贯煎合清燥救肺汤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或百合固金汤加减。

  ⑤兼心阴虚:多见于本病40岁左右的妇女。心悸而烦,心中热,虚烦不眠,易惊,失眠,伴心血虚者有眩晕,舌质淡红但尖红而干,伴低热、咽干、盗汗。兼气虚血瘀者,即气阴两虚血瘀而又以心阴虚为主要表现者,则伴有肢软无力、面有红斑或四肢有网状青斑,舌下瘀筋明显而增粗。以心阴虚为主者宜养心安神,养阴益气并活血化瘀。方选一贯煎加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或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作者经验方阴阳平衡汤可应用。该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当归与仙灵脾配偶,葛根与川芎同施黄芩与桂枝合用,且能活血化瘀,解肌生津,五味子、酸枣仁、养心安神助水火相交。但应注意务与病情契合,不然适得其反。

  ⑥兼心阳虚:多为本病合并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或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继发肺原性心脏病者。见面色苍白、心悸气喘、胸前疼痛、自汗,甚则四肢发冷,有心血瘀阻时心绞痛、胸痛涉背或肩臂,唇及指趾可青紫。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方选地黄饮子合归脾汤及血府逐瘀汤加减。

  ⑦兼肝阳上亢:多见于本病合并高血压或狼疮肾炎继发肾性高血压者或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或本病有严重血管炎者。见头昏、头痛、四肢麻木,可有眩晕、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舌红少津,脉弦。严重者可有肌肉跳动,甚至突然昏倒,半身不遂。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柔肝兼以镇肝息风活血。药可选加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以柔肝滋阴;龙骨、牡蛎、代赭石潜阳镇逆;龟板、天冬、乌梅以滋养阴液,柔润熄风;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选青蒿、黄芩、茵陈助主药清泄肝阳;川芎、赤芍、丹皮以活血凉血。方可选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加减或天麻钩藤饮。.

  (3)对症治疗加减及增强各方解毒疗效的中草药

  (1)关节痛选加防己、徐长卿、秦艽、桑寄生、虎杖、威灵仙、甘草、延胡索等。

  (2)腰膝酸痛选加杜仲、虎仗、狗脊、菟丝子、桑寄生、桂枝、甘草、吴茱萸、防风等。

  (3)浮肿选加玉米须、半边莲、车前草、白茅根、茯苓皮等。

  (4)失眠选加夜交藤、酸枣仁、益智仁、青风藤、石菖蒲等。

  (5)心悸选加五味子、柏子仁、远志、茯苓、玉竹、杜仲、玄参等。

  (6)心前区疼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选加三七、山楂、川芎、毛冬青、延胡索、全爪蒌、益母草等。

  (7)脉结代心律失常选加仙灵脾、苦参、当归、青蒿等。

  (8)燥咳或阴虚咳嗽选加生甘草、麦冬、北沙参、芸香草、茜草根、百合等。

  (9)肝痛、胁痛选加玉金、柴胡、垂盆草、白术、茵陈、蒲公英等。

  (10)阴虚发热选加青蒿、知母、地骨皮、丹皮、白薇、葛根等。

  过敏发热选加黄芩、防己、陈皮、麻黄、甘草等。

  气虚发热选加黄芪、白术、党参等。

  血虚发热选加当归、熟地、阿胶、黄精等。

  病毒感染发热选加金银花、蒲公英、柴胡、大青叶、白头翁、地骨皮等。

  细菌感染发热选加除病毒感染中药外可用连翘、鱼腥草、黄连、银杏叶、菊花等,必要时用抗生素。(注:应注意抗生素对SLE的恶化作用,尤其有肾损害时的抗生素肾毒性或过敏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十分常见,且不易解决,有时很难判定为何种原因发热,临证时应严密观察分析后采取措施。

  (11)出血或凝血异常选加侧伯叶、茜草根、蒲黄、紫珠草、水牛角、仙鹤草、白茅根等。

  (12)白细胞减少选加女贞子、白术、肉桂、苦参、龙葵等。

  (13)食欲减退、纳呆选加鸡内金、乌药、生姜、陈皮、龙胆草等。

  (14)高血压选加山楂、五味子、毛冬青、丹参、白术、玄参、地骨皮、杜仲、丹皮、葛根、青风藤等。

  (15)精神神经症状选加天麻、钩藤、防己、天南星、菖蒲、远志、白僵蚕、茯苓、琥珀末(吞服)、珍珠粉等。

  (1)雷公藤:本品已广泛用于治疗结缔组织病。但由于该药有毒性,短期应用可能对病有利,长期应用对免疫系统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

      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①热毒炽盛型:高热或高热不退,面及其他皮肤红斑、出血斑,日光照射后病情转剧或骤发,也可对各种可疑致敏食物(如海鲜、厚味、贝壳类、鲜牛奶等),甚至可疑致敏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及降压药(如肼苯哒嗪、心得安)等、某些中药(如含朱砂汞、铅类中成药)发生过敏并使发热增剧或病情恶化。发热时面红。蝶形红斑色紫红。高热时烦躁口渴喜冷饮、关节酸痛、肌肉疼痛无力、目赤唇红、烦热不眠、精神恍惚。严重时神昏、谵语、抽搐,并可见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症状。舌质红或紫暗或红绛、可口舌生疮、苔黄腻或黄干或白腻或光面舌,脉弦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护阴、兼以活络消斑或化斑法。选用方剂有玉女煎、清瘟败毒饮、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等。经验方有玄生汤、气血息燔汤、复方青蒿汤等。如高热神昏谵语可加大上方凉血清热药物剂量,或加生石膏60g,或加用黄连、大黄,高热不退加用羚羊角粉0.3g冲服或犀角粉0.1~0.2g冲服或水牛角粉0.3~0.5g冲服,并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中成药治疗。若低热不退可加银柴胡、地骨皮;邪热盛者加秦艽,并应及时观察反应。单用中医治法无效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

  ②阴血虚亏型:长期低热,手足心热,心烦无力,懒言,面浮红,自汗、盗汗,腰关节疼痛,舌质红、镜面舌或苔白,脉细数而软。治宜养阴补血凉血解毒。可用四物汤合大补阴丸或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加减,或知柏地黄丸加减,或用经验方(斜玄汤)。脾虚时加白术、陈皮、茯苓。热盛者加金银花。头晕者加菊花、川芎。

  ③毒邪攻心型:心悸、心慌、气短、胸闷、烦热、自汗、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脉细弱或结代,舌质淡、苔薄白(此型包括心脏全心炎)。治宜养阴、清热解毒、益气安神。方用灸甘草汤合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加减。亦可用复方紫石英汤(经验方)。脾虚加党参、白术。胸闷加厚朴、苏梗,阴虚加玉竹、黄精,冬虫夏草。

  ④肾阴亏损型:此型多为毒热侵及肾脏,出现肾阴亏损症状。多见于病程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主证有腰痛、腿疼、足疼、四肤无力、面部发热、甚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精神萎靡,有时有低热、浮肿,脉沉细软,舌体胖嫩,舌质淡或尖红。治宜滋阴补肾、活血解毒。可用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大补阴丸合四妙勇汤、四物汤加减。亦可用经验方复方枸杞汤加减。下焦湿热明显者加车前子、草解、瞿麦。腰脊疼痛者加菟丝子、川断。关节疼痛者加鸡血藤、伸筋草、刘寄奴、徐长卿。

  ⑤邪热伤肝型:胁痛,腹胀,月经失调,皮肤红斑、瘀斑、失眠、头晕,纳呆,可有闭经、痛经。检查常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治宜滋阴凉血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方用一贯煎、左归饮或左归丸加四妙勇安汤、二至丸、血府逐瘀汤加减。或用复方玉贞汤(经验方)加减。血瘀明显加三棱、莪术、益母草、穿心莲、鬼箭羽。腹胀胁痛明显者加厚朴、陈皮、香附。气虚热毒未尽者加重黄芪、秦艽、乌蛇用量,血热红斑明显者加鸡冠花、玫瑰花、凌霄花。

  ⑥脾肾阳虚型:此型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侵及肾脏发生狼疮性肾炎或狼疮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主证面色苍白,遍身漫肿,气短无力,腹胀纳呆,肢冷、畏寒喜暖、腰膝疼痛,尿少或清长,便溏,脉沉细小或沉滑无力,舌体胖质淡有齿痕、苔白薄或厚腻。纳呆拒食或呕或吐,阳病及阴甚则致筋脉失养,外肿内燥、四肢拘急。甚至肾不纳气致短气喘促,动则喘甚。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利尿解毒。方用实脾饮、防己黄芪汤、胃苓散、五皮饮加减或防己茯苓汤加减。亦可用复方附桂活血利水方(经验方)。

  ⑦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狼疮肾损害至终末期,伴有肾小管功能较严重障碍,水盐丢失阴虚伤津又加上阳虚见证者。主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肌肉赢瘦、四肢末端浮肿、纳呆食差、肌肤甲错、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偶或间歇肌痛甚则拘急,脉沉细速偶见弦脉,苔白质胖或舌无津而干缩。对此型作者又称为两极型,即病已末期,阴阳否隔,阴阳互不相荣,干处见湿胖或湿处又见干或外湿内干,或近干远肿。治宜通阴阳交水火,活血通络治其本;健脾、醒胃、消导、益肾治其标。方用桃仁四物汤合地黄饮子加减,或用作者经验方阴阳互通汤加减。方中仙灵脾、当归两者合用使阴阳双补又阴阳相通;借活血化瘀化痰诸药即川芎、赤芍、海藻、昆布、陈胆星、菖蒲更交通阴阳、水火共济使痰浊得化、津液运行。已堵塞之窍道经络得以串通。用附子、肉桂温壮肾阳(仙灵脾配合)为辅药,使下元得以温养。用石斛、麦冬、生地、萸肉、葛根滋阴生津,山楂消导醒胃,黄芩、甘草解诸积滞瘀毒。然而本型肾已萎缩,故诸药各自用量均宜微量,常用1~3g,多则伤肾,后遭药害、切记莫忘。

  ⑧血瘀型:在本病血瘀型常见表现有手指或趾端青紫或白紫青交替发作(雷诺征)、皮肤紫斑、固定盘状紫斑片、网状青斑、色素沉着或异色、肌肤甲错、疼痛,青年妇女气郁情志不畅、月经不调、闭经,舌质紫红、舌下瘀筋明显等。以血瘀为主证的方选桃仁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减。余活血方药参见有关章节。

  (2)分型加减法:本病辨证分型是相对的,一般以主证为分型的主要依据。

  ①兼肺热:发热、咳嗽、咯痰,痰脓样或痰中夹血,胸痛,咽干、口燥,可有气短、鼻翼煽动,脉数,苔黄质红。可选加银花、连翘、红藤、金荞麦、蒲公英、桔梗、生石膏、葶苈、杏仁、麻黄。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

  ②兼肺寒:多畏寒而无汁,咳嗽声重,痰多稀薄,脉浮紧或浮数,苔薄白而润。可选加麻黄、杏仁、茯苓、紫苏叶、炙紫菀、前胡、荆芥。方选麻黄汤、桂枝汤加减。

  ③兼痰湿阻肺:咳嗽多痰,痰白粘稀而多,喉中痰鸣,听诊两肺满布湿性罗音。气喘短急不能平卧,胸胁闷胀隐痛,脉数滑、苔白腻。此兼怔型多见于本病长期用激素并间歇用抗生素者。可选加肉桂、细辛、羌活、麻黄、厚朴、苍术、紫菀、川贝、姜半夏、熟附片、干姜、大枣、葶苈。方选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加减。

  ④兼肺阴虚:本病病变为肺间质纤维化和弥漫性肺泡功能障碍。见咳嗽多干咳、痰少,气促短急、动则气喘,咳甚痰带血丝、痰粘稠,口燥咽干颧红潮热盗汗,脉细数、舌质红质偏干苔少。可选用沙参、麦冬、生地、青蒿、赤白芍、葛根、乌梅、知母、百台、黄芩。方选一贯煎合清燥救肺汤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或百合固金汤加减。

  ⑤兼心阴虚:多见于本病40岁左右的妇女。心悸而烦,心中热,虚烦不眠,易惊,失眠,伴心血虚者有眩晕,舌质淡红但尖红而干,伴低热、咽干、盗汗。兼气虚血瘀者,即气阴两虚血瘀而又以心阴虚为主要表现者,则伴有肢软无力、面有红斑或四肢有网状青斑,舌下瘀筋明显而增粗。以心阴虚为主者宜养心安神,养阴益气并活血化瘀。方选一贯煎加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或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作者经验方阴阳平衡汤可应用。该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当归与仙灵脾配偶,葛根与川芎同施黄芩与桂枝合用,且能活血化瘀,解肌生津,五味子、酸枣仁、养心安神助水火相交。但应注意务与病情契合,不然适得其反。

  ⑥兼心阳虚:多为本病合并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或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继发肺原性心脏病者。见面色苍白、心悸气喘、胸前疼痛、自汗,甚则四肢发冷,有心血瘀阻时心绞痛、胸痛涉背或肩臂,唇及指趾可青紫。治宜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方选地黄饮子合归脾汤及血府逐瘀汤加减。

  ⑦兼肝阳上亢:多见于本病合并高血压或狼疮肾炎继发肾性高血压者或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或本病有严重血管炎者。见头昏、头痛、四肢麻木,可有眩晕、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舌红少津,脉弦。严重者可有肌肉跳动,甚至突然昏倒,半身不遂。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柔肝兼以镇肝息风活血。药可选加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以柔肝滋阴;龙骨、牡蛎、代赭石潜阳镇逆;龟板、天冬、乌梅以滋养阴液,柔润熄风;用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阳亢;选青蒿、黄芩、茵陈助主药清泄肝阳;川芎、赤芍、丹皮以活血凉血。方可选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加减或天麻钩藤饮。.

  (3)对症治疗加减及增强各方解毒疗效的中草药

  (1)关节痛选加防己、徐长卿、秦艽、桑寄生、虎杖、威灵仙、甘草、延胡索等。

  (2)腰膝酸痛选加杜仲、虎仗、狗脊、菟丝子、桑寄生、桂枝、甘草、吴茱萸、防风等。

  (3)浮肿选加玉米须、半边莲、车前草、白茅根、茯苓皮等。

  (4)失眠选加夜交藤、酸枣仁、益智仁、青风藤、石菖蒲等。

  (5)心悸选加五味子、柏子仁、远志、茯苓、玉竹、杜仲、玄参等。

  (6)心前区疼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选加三七、山楂、川芎、毛冬青、延胡索、全爪蒌、益母草等。

  (7)脉结代心律失常选加仙灵脾、苦参、当归、青蒿等。

  (8)燥咳或阴虚咳嗽选加生甘草、麦冬、北沙参、芸香草、茜草根、百合等。

  (9)肝痛、胁痛选加玉金、柴胡、垂盆草、白术、茵陈、蒲公英等。

  (10)阴虚发热选加青蒿、知母、地骨皮、丹皮、白薇、葛根等。

  过敏发热选加黄芩、防己、陈皮、麻黄、甘草等。

  气虚发热选加黄芪、白术、党参等。

  血虚发热选加当归、熟地、阿胶、黄精等。

  病毒感染发热选加金银花、蒲公英、柴胡、大青叶、白头翁、地骨皮等。

  细菌感染发热选加除病毒感染中药外可用连翘、鱼腥草、黄连、银杏叶、菊花等,必要时用抗生素。(注:应注意抗生素对SLE的恶化作用,尤其有肾损害时的抗生素肾毒性或过敏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十分常见,且不易解决,有时很难判定为何种原因发热,临证时应严密观察分析后采取措施。

  (11)出血或凝血异常选加侧伯叶、茜草根、蒲黄、紫珠草、水牛角、仙鹤草、白茅根等。

  (12)白细胞减少选加女贞子、白术、肉桂、苦参、龙葵等。

  (13)食欲减退、纳呆选加鸡内金、乌药、生姜、陈皮、龙胆草等。

  (14)高血压选加山楂、五味子、毛冬青、丹参、白术、玄参、地骨皮、杜仲、丹皮、葛根、青风藤等。

  (15)精神神经症状选加天麻、钩藤、防己、天南星、菖蒲、远志、白僵蚕、茯苓、琥珀末(吞服)、珍珠粉等。

  (1)雷公藤:本品已广泛用于治疗结缔组织病。但由于该药有毒性,短期应用可能对病有利,长期应用对免疫系统可造成不可逆性损害。


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答疑

系统性红斑狼疮能吃凉拌面吗还有...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什么治疗方法。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问题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哪种流产方式安全...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吃甲泼尼龙片 请问医生,生了女儿三年然后查出... 本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 请问医生,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能吃哪些蔬菜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视频

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新诊断标准 袁敏 副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内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打流感疫苗吗 潘童 副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内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用药物 陈乐天 主任医师 风湿免疫内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热门文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诊断 系统红斑狼疮如何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恢复后的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皮肤护理 如何正确护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的护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