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及原因

2022-12-29 17:12:46

李超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前可以没有任何表现,如果有症状的话,多半是因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如偏头痛或眼肌麻痹等。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原因不同,所以病前不一定有高血压,发病时血压也不一定很高。但是,发病时血管的破裂出血也可以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在这些情况下也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血压波动。

病因:

1、颅内动脉瘤​ 占50-85%,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

2、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动静脉畸形,多见于青少年,占2%左右,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3、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约占1%;

4、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动脉瘤体积较大、多发性动脉瘤等。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动脉瘤体积更大,且更常出现多发性动脉瘤。

症状:

出血症状:患者发病突然,发病前多数病人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患者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半数病人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以一过性意识不清多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死亡。20%患者出血后可抽搐发作。

有的患者不出现眩晕、项背痛、或下肢疼痛。脑膜刺激征(颈部抵抗,克氏征、布氏征、拉赛哥氏征阳性)明显,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2天内出现。多数病人出血后经对症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情况和生命体征好转,脑膜刺激症状减轻。

治疗:

1:降低颅内压,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可用止血剂、镇痛剂、镇静剂,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3:手术清除血肿、动脉瘤,或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脊液分流术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脑积水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建议:1.绝对卧床4~6周,避免激动及用力,保持大便通畅。2.保持口腔清洁,促进食欲,避免因长期卧床出现食欲缺乏。3.卧床期间,保持床铺平整、干燥。可用气垫床,当时翻身、拍背,按摩受压皮肤,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4.保持四肢功能位,定时活动关节,按摩肌肉,预防肌萎缩。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蜂蜜以及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等饮食,避免粪便干燥时排便用力导致再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用药方案
甘露醇注射液
甘露醇注射液是高分子的药物,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颅内压...
百锐得
注射用长春西汀是神经外科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扩张脑血管,解除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