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办,躯体化障碍

我该怎么办,躯体化障碍
有天晚上,后脑枕部至颈椎部位突然向下一沉,突然就无法思考和记忆了,什么也干不了,什么欲望也没有
同时,无法兴奋,紧张,高兴。。。。所有感觉和感受都没有了
现在的情况:后脑枕部一直到脊柱都有肿痛感,老要睡觉,一会不睡就受不了,没法思维,什么感受也没有,心脏异常平静

医生诊断是焦虑性躯体化障碍,吃药三年,不起作用
到底什么药管用呢????

医生回复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就是以前俗称的心脏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又将它细分为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以及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主要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出现障碍,常表现出心血管、呼吸系统、胃肠道不适的综合征,并且可能经常变化,如气短、胸痛、呼吸困难等等,而各种客观检查均正常。经过一些休息和调养,症状可缓解。

专家还介绍,现在发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很多,中青年人群尤其明显,而且女性发病者被认为相当于男性患者的两倍。发现患者增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许多人已经能够正确地找到神经科医生求治,也有一部人经其他专科医生检查后指引到神经科。

专家们一直强调,躯体形式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是心理治疗。但现实中,尽管症状的发生与持续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而拒绝走进神经科。据介绍,由于发病时症状与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一样,许多年前医生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熟悉此病时,便常常当作相应的器质性疾病治疗。这样便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让患者相信自己身体有病,即使是现在也不愿意相信或者承认自己有精神心理问题。

所以,专家建议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应该多了解和学习一些精神卫生知识,要认识到个人内心冲突、个性缺陷是可以转化为躯体不适状态的,这种心理因素有时可能是你并未认识到的潜意识。

“心病”确诊前要排查

关于躯体形式障碍,大家都认同的是,精神压力是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心理门诊的需求大也可以印证这一点。但这类心因型的病患往往一遍一遍前往心血管内科求诊,是不是一定就是坏事呢?

专家介绍,因为人们都知道如果心脏不好后果严重,所以发病时总是担心心脏有问题。虽然医生们都知道,这种病虽然会出现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基本不会引起心脏器质性病变。不过,心内科的专家们还是同意这类病人到心内科求诊,因为既然大家都不知道该看哪个科更合适,当检查证实心脏没有什么问题后,患者能够比较安心,对于他们的内心也是一种安慰,能够改变不良情绪,当然可以对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徐教授表示,躯体形式障碍要得到确诊,神经科医生会要做一番排除,患者必须到症状所涉及的各系统科室做各种检查。只有经过检查排除了各种器质性病变,也就是说,确定没有器质性疾病,才能确诊为躯体形式障碍。否则,反而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所以这样看来,许多这样的患者反复检查也并不完全就是坏事,这是一笔必交的“学费”。

一般认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如果能够配合医生找出心理的原因并去掉“心结”,同时进行相应的精神治疗,可以在3—6个月内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后期再维持1年的治疗基本可以痊愈。不过,也有些难治的患者,特别是更年期的患者。

治疗还要七分养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在积极正确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

专家表示,患躯体形式障碍首先应该“归功”于竞争,竞争的压力超出了一些人心理承受能力。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是有目共睹的。以往常常用“一份报纸一杯茶”来形容工作轻松,现在这种情景很难见到,人人都像打仗一样。在一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外,我们还可能在加班、充电、社交等,总是没能安静下来,一直处于一种非休息状态。即使你在家里,还时刻受到电视、收音机、网络、手机等的干扰,或者你在迪吧里“放松”,但你的身体你的大脑从来没有真正静下来。所以,当我们此刻意识到这些时,就可以开始想办法让自己在不能逃避的竞争和喧闹中调整自己,寻求一种平衡。

然后就是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从低脂低蛋白的“营养缺乏”状态转变到高脂肪、高蛋白、高糖。虽然相对于营养缺乏是件好事,特别是蛋白质,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饮食结构。我们主观的习惯改变了,但几千年的“龙”的体质却不能很快接受和适应这种转变,自身很难平衡,因而可能出现功能紊乱。

面对诱惑,我们不可避免产生贪欲。何况,食物若严格达到了营养标准,也就食之无味,所以众生常说“约束到如此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是,无论是饮食还是生活方式,我们是可以适当控制的,特别当身体已经出现了病症的时候。比如:明知大量饮酒不好,想喝了,少喝点,或者用葡萄酒代之不行吗?爱吃肉食没问题,但不要冷落了蔬菜水果,适当多吃一点如何?还有人打麻将、上网常常熬通宵。这也应当可以控制,少打几个小时,留给身体一些时间不可以吗?

专家还提醒下岗人群和退休人群,不要让长期运转的身体机器突然闲了下来,走到另一个极端而生出病来,应当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如果实在无事可做,去当义工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要找点事做让身体和精神都有份寄托。还要注意经常活动活动,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