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女 62岁 2016-01-22 17:17:46

病情描述: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格列卫:已经确诊胃间质瘤,已切除,病理报告为:胃间质瘤,体积:3.0*2.3*1.8cm,核分裂像0-1/50HPF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Ki-67(2-3%+)。请问,这种情况有必要服格列卫吗?如果服用,需服用多久?此药会不会产生耐药性?老人62岁,女,平素身体尚可。因药物肝而无意中发现胃间质瘤,处在胃小弯处,在胃外壁。胃内都很好,无恙。格列卫太贵,我们实在吃不起,不知如果用的话,用一年有没有意义?抑制复发的几率大概是多少?谢谢~!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胃间质瘤,体积:3.0*2.3*1.8cm,核分裂像0-1/50HPF 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Ki-67(2-3%+)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假如吃了1年停药,以后又复发,会不会因之前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此药继续使用的治疗效果?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如肿瘤直径<2cm,MI<5/50高倍视野则认为是良性的。
   1、 大体形态特征 胃间质瘤大小不等,直径 0.8cm~20cm,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无包膜,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2、 组织形态特征 GIST包括发生在消化道外者组织学形态相同。胃间质瘤基本有两种细胞类型即:多数(70%)由梭形细胞,少数(15%)由上皮样细胞组成,二种细胞混合型(15%)。从两种细胞成分占有比例多少不同,分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两种细胞混合型。三种类型以梭形细胞型居多(60%~80%),上皮样细胞型次之(10%~30%),混合型最少。不同细胞

你好,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其恶性程度目前较经典的是根据肿瘤大小以及有丝分裂指数(MI)来评估.如肿瘤直径<2cm,MI<5/50高倍视野则认为是良性的手术是胃间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要争取彻底切除肿瘤,必要时可行术中快速冷冻检查,保证切缘瘤细胞阴性,对于远离贲门或幽门,直径<5 cm的肿瘤可考虑胃楔形切除,若直径>5 cm可行根治性胃大部或全胃切除.与其他软组织肉瘤相比,这些肿瘤具有很脆的假囊,特别是较大的胃外生性肿瘤,术中应小心避免肿瘤破溃引起腹腔内播散,胃恶性间质瘤转移以肝脏,肺和腹膜多见,淋巴结巴结转移罕见,故淋巴结清扫不占重要地位,手术相对做到D1或D2即可.同时胃间质瘤有多发的可能,在手术中一定要探查整个胃肠道,避免漏诊. 胃间质瘤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交界肿瘤,一般手术治疗为主,术后病人可以坚持服用格列卫,这时候目前治疗间质瘤比较有效的一种药生活护理:胃间质瘤术后的病人,以软,烂,好消化的食物为主,注意少食多餐,少吃辛辣,油炸,过咸,过硬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定期复查.

胃GIST手术:一般采取局部切除,楔形切除。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切缘1~2 cm、满足R0切除要求即可。近端胃切除术适用于GIST切除缝合后可能造成贲门狭窄者,多病灶,巨大的GIST或同时伴发胃癌时,可以采取全胃切除,否则应尽量避免全胃切除术。单灶性病变,估计需全胃切除者可先行术前药物治疗;联合脏器切除应该在保障手术安全和充分考虑脏器功能的前提下,争取达到R0切除。胃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小肠GIST手术:对于直径2~3 cm的位于小肠的GIST,如包膜完整。无出血坏死者可适当减少切缘距离。小肠间质瘤相对较小,切除后行小肠端端吻合即可,有时肿瘤与肠系膜血管成为一体,以空肠上段为多见,无法切除者,可药物治疗后再考虑二次手术。10%~15%的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要酌情掌握所属淋巴结清扫范围。小肠GIST可有淋巴结转移,宜酌情清扫周围淋巴结。
  以上是对“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