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警示:生物咳喘康|咳喘舒康胶囊
农民"再就业"成哮喘病专家制售假药获利300多万元
家族作坊式制假药
直到2010年11月,苏成林、许桂花夫妇还保持着朴实的农民形象。他们家在河南沈丘农村,育有一子一女。为养家糊口、供给儿女上学,他们背井离乡远走山东打工,由于没有多少文化、技能,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作——卖馒头。
蒸馒头卖,需起早贪黑,劳动强度高,经济回报低,一年也攒不了多少钱。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了15年,每年只在春节、农忙时才回趟家。
2010年春节,苏成林遇到了自己阔别多年的远房侄子刘瑞光。刘瑞光32岁,交流中,苏成林了解到刘瑞光在大城市“做药”,买卖遍及全国。说起卖馒头的艰辛,苏成林当即提出希望跟着刘瑞光,“边学边干,挣碗饭吃”。
刘瑞光看中了苏成林老实、肯吃苦的本色,当年11月,刘瑞光打来电话,让“待业在家”的苏成林夫妇来太原“发展”。
在太原,苏成林发现自己熟识的老乡已变身“医学院著名教授”,每天为数以百计打电话、发邮件寻医问药的患者诊断病情,并将自主研制的许多颜色鲜艳、包治百病的特效胶囊寄向全国各地。
苏成林一时还摸不清门道。对此刘瑞光没有安排他立即上岗,而是指导他利用网络自学哮喘病、牛皮癣等医学常识,介绍认识广告、物流等业内人士……很快,苏成林拿起电话就能熟练地接听患者电话,自如地解答各类疑难杂症,并掌握了制药工作的全部流程。
眼见时机成熟,刘瑞光便和苏成林“协议合作”的相关事宜:苏成林复制刘瑞光的经营模式,到西安开辟新市场。建网站发广告、制造销售药品由苏成林负责,外包胶囊则由刘瑞光专供。为加强营销,在太原设立“办事处”,由刘瑞光的妻弟章冰负责日常配送、物流等工作。利润则六四分成。最后一条是特别条款,“万一被抓住,只能说自己,不能咬别人”,毕竟都是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