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多发病、常见病,大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都曾患过消化性溃疡。从年龄上看,30岁~49岁年龄组人口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年龄人群,占消化性溃疡患者比例的50.56%。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消化性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麦克尔憩室,都是消化性溃疡,而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侵袭胃粘膜,使胃酸渗透并破坏组织,易使得胃粘膜的损伤机制和保护机制失衡,导致胃粘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
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都会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伤作用,长期服用会使胃肠黏膜产生溃疡,其中阿斯匹林是最主要的致溃疡药物,许多解热镇痛药及治疗感冒的药物中均含有阿斯匹林,长期大量服用,可以引起胃溃疡。
胃酸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原因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生活因素
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工作过于劳累以及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某些食物对胃粘膜可产生物理的或化学性的损害,都可诱发溃疡病。
情绪
持续强烈的精神紧张和长期忧虑、郁闷沮丧、多愁善感等情绪,过度的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调节与休息,会令胃酸分泌量增加,刺激胃黏膜,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慢性过程,发作具有反复性,其缓解期与发作期交替。发作时疼痛有规律性,能被碱性药物和食物暂时缓解。胃溃疡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2小时,再经1~2小时的胃排空后疼痛能自行缓解,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病例进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门管溃疡表现更为明显,常伴进餐后饱胀不适或恶心呕吐。十二指肠溃疡常于饭后2~4小时发作,持续至下次进食后才缓解,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故叫“空腹痛”,有的也可在夜间出现疼痛,常在夜间痛醒,又叫“夜间痛”。
消化性溃疡有恶心、呕吐、嗳气、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会导致胃出血、穿孔、贫血、幽门梗阻,严重者还会头晕、心慌,严重甚至癌变、休克。
治疗
消化道的溃疡在胃酸的环境下很难愈合,因此抑酸治疗是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最常用的抗酸分泌药物是胃苏颗粒,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降低胃酶活力,并且可以增强胃肠蠕动和收缩力,对胃粘膜损伤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抑酸药物胃苏颗粒的作用下,消化道的pH值升高,有利于溃疡面愈合修复。
按时服药、足量可以加大治疗的力度、避免消化性溃疡复发,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劳累、焦虑;改善生活规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食,避免刺激食物,戒烟戒酒;
胃苏颗粒可以有效缓解上腹疼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中药配方,理气消胀。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