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的检查?
一、病史
急性细菌性痢疾常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结肠癌、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藏液便及脓血便史,常常有腹痛,有时可触及腹块。结肠息肉患者常常有家族史。内痔便血常在排便前后出血,血呈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出鲜血。肛裂患者常在排便时及排便后便血,伴有排便时难以忍受的肛门部疼痛。肠伤寒患者均有发热,便血出现在第二周末及第三周初。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急,伴有严重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便血的同时常有全身出血倾向。
二、体格检查
1、肛管疾病:脱出肛外的内痔及混合痔,在肛门外可见圆形突起的暗红色的小肿物,直肠镜检查可见内痔呈圆形暗红色痔块。肛裂可见肛管下缘呈线状裂缝,继发感染可形成小溃疡。肛瘦随时可见在肛门附近,会阴部或骰尾部有瘦外口,挤压周围可见有少许脓液从瘦口流出。
2、直肠及结肠疾病:慢性非特异性直肠。结肠炎查体可发现下腹及左下腹压痛,左下腹可触及肠壁增厚的肠管。肠结核、克罗恩病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压痛明显。由于肠粘连,肠壁与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部可触及肿块。结肠、直肠癌可触及局限性肿块,呈结节性硬条状,如癌侵犯周围组织则肿块固定。结肠、直肠的鼓室、息肉查体可无阳性发现,但若继发感染可有局部压痛同时可合并下消化道大出血。
3、小肠病变: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呈突然发作性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腹痛常位于左上腹或左中腹,也可位于脐部或全腹,常伴有恶心、呕吐,粪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血便,具有特殊腥臭味。中等度鼓肠,有时可见到蠕动波。腹部压痛明显,当出现腹膜炎时可有腹肌紧张与反跳痛,当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伤寒出血常在病程的第二周末第三周初,血便特点是暗红色稀赤豆汤样,查体发现伤寒面容与相对缓脉。小肠肿瘤引起出血者较少,小肠恶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等瘤体增大,可引起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恶性肿瘤除梗阻外可伴有腹胀。腹痛、食欲缺乏、体重减轻、腹块及血便。小肠血管瘤最主要症状为肠道出血或肠梗阻,可表现为急性大出血,但最多者为长期小量失血所致的贫血。
4、下消化道血管病变:肠套叠时除腹痛外腹部可出现肿块,小肠套叠肿块多发生在脐周,移动性较大,回盲部套叠肿块常位于右下腹,呈香蕉形,表面光滑,疼痛发作时包块变硬,间歇期肿块变软。肠系膜动脉栓塞常常发生在心脏病并发心房纤颤的基础上,患者出现突然腹痛,酷似急腹症,晚期出现肠坏死,临床表现休克及血便。
5、全身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起病急,有发热、头痛与腰背痛,查体可见面部潮红,血压偏低或出现休克,肾功能损害较重。重者除便血外常常伴有咯血、尿血及皮肤部膜出血。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患者便血的同时往往有其他器官的出血现象。骨髓检查有异常发现或凝血系统有异常。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检查可发现心。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当胃肠出现并发症时可有便血。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阿米巴肠病,便常规检查均可呈脓血便,但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而细菌性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阿米巴肠病患者,新鲜粪便反复镜检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2、血液检查:伤寒患者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白血病患者周围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髓检查可确诊。血小板减少症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均可发现血小板异常减少。
四、器械检查
1、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X线钡餐,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能提高X线诊断率。必要时结合小肠造影及钡灌肠检查对小肠的息肉、慈室、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的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内镜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及整个结肠的病变,尤其是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对大肠病变有了更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操作过程中可以录像,病变部位可以刷片、活检、电切、止血等进行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小肠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因操作难度大,仍未广泛推广使用。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经以上检查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仍不明确者,可进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一般出血速度在每分钟0.5mL以上时,动脉造影可以显示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