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

症状概述 医患问答 专家观点 相关疾病 相关经验
症状概述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饮食禁忌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短阵或持续发作的快速而基本规则的异位心律,其发作与终止大多突然,过去曾被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t.........[查看详情]

异位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一)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在140~160次/min之间的窦性心动过速较难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突发突止的发作史、心率固定不变而心律绝对规则、兴奋迷走神经可使发作中止的,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可能为大。窦性心动过速大多逐渐增快或逐渐减慢,心率常有变动,兴奋迷走神经不能中止发作。

  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多在100次/min左右,心电图中半数P波可埋没在QRS波群中,因而常被误诊为窦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应注意在心电图显示P波清楚的导联中找出P波的频率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

  (二)心房扑动心房扑动大多伴2∶1房室传导,心室率140~160次/min。心房活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规则的锯齿形扑动波,可被误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兴奋迷走神经可使心室率减半或减慢,心电图显示明确的锯齿形心房扑动波有助于确诊。少数房性心动过速的心房率可快达300次/min,与心房扑动接近,同时伴2∶1房室传导,此时较难与心房扑动鉴别。

  (三)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参见上文。

  (四)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一般根据心电图QRS波群畸形与否、有无窦性P波或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搏动的存在与否,结合心律是否绝对规则、兴奋迷走神经能否使发作中止、以及发作时血流动力障碍程度,不难鉴别。

  QRS波群增宽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性心室内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现象),QRS波群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间隔或束支近端的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可使鉴别诊断发生困难,常需希司柬电图确诊。心动过速由室性早搏起始,QRS时限延长达0.14秒以上,额面QRS电轴向上,有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和心室融合波,以及心前区各导联QRS波形态相似的,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希司束电图H-V关系异常的(H不见、H与V分离或H在V前而HV间期显著短于正常的)、心室晚电位阳性的,可以确诊为室性心动过速。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连续三次或以上的成串房性或交接处早搏,频率大多160~220次/min,平均200次/min左右,节律规则。QRS波群大多不增宽畸形,保持窦性心律时形态,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常见。少数QRS时限延长,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者多见,偶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如QRS形态与窦性心律时一致,则仍符合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窦性心律时QRS不一致的提示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心动过速发作时P波可能无法辨认;见到P波时其频率增速,形态与窦性心律时不同;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不增快,心室律可不规则;合并部分或完全性逆传阻滞时,心室率可明显高于心房率。

  (二)室性心动过速相当于连续3次或以上成串室性早搏,QRS波群增宽(超过0.12s),心室率大多150~200次/min,节律可略不规则,偶有RR间距相差达0.33s的。窦性心律可继续独立存在,形成房室分离;窦性P波在体表心电图导联上有时难以辨认,但食管导联或右心房内心电图常可显示窦性P波,其频率多较心室率缓慢。P波偶有可能下传,形成一次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心室夺获),其形态与窦性心律时相同,或略有差别(合并频率依赖性室内差异性传导改变)。有时窦性P波部分夺获心室,与心室异位搏动共同形成心室融合波,其形态介于窦性心律与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之间。  QRS波群后偶有逆行P波,此为心室异位起搏点激动心室后逆传至心房,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表现。  心动过速持续发作30s或以上的,又称持续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到30s自动终止的心动过速,又称非持续型室速。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群形态一致或多变的,可分别称为单一形和多形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亦称室颤前奏型室速)为非持续型多形室速的一种特殊类型。心动过速间歇短阵反复发作,频率200~250次/min以上,QRS波群形态变化明显,主波方向时而向上,时而向下。发作多始于前一个心搏的T波或U波上,也可发展成频率更快、持续时间更长的室速发作,甚至演变为心室颤动。常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后者发生于低血钾、低血镁时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胺碘酮、丙吡胺等)、氯喹、锑剂、双氯苯咪唑和三环类抗抑郁等药作用时,也发生于严重心动过缓时。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同一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次向上、一次向下交替。多发生在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时,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