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的疾病状态,.........[查看详情]
尺动脉或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 :前臂动脉主要有桡动脉、尺动脉和骨间总动脉,以及再分至手部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前臂动脉损伤主要表现为手部血供部分受阻症状,包括尺动脉或桡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手指冷感、皮肤过敏及麻木等。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压史。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体格检查可发现肢端皮温降低、狭窄或闭塞段动脉的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采用多普勒超声波和血管造影,可确定患病部位、程度和范围,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奈动脉位置较深,邻贴股骨奈面及膝关节囊后部。沿半腱肌外缘向外斜行,至股骨髁问窝水平居膝后中部,而后垂直向下达奈肌下缘,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前者经骨间膜上缘进入小腿前区,后者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后区。该动脉除发出肌支分布于邻近诸肌外,尚有五条关节支,即膝上内、外侧动脉,膝中动脉及膝下内、外侧动脉,均参与组成膝关节动脉网。奈动脉上部因与股骨奈面关系密切。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五个方面病变有关: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生物力学异常、下肢溃疡形成和感染。
(1) 足部的一般表现:由于神经病变,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迟钝或丧失,呈袜套样改变,脚踩棉絮感;因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使骨头下陷造成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当病人的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时,病人继续行走易致骨关节及韧带损伤,引起多发性骨折及韧带破裂,形成夏科关节(Charcot)。X线检查多有骨质破坏,有的小骨碎片脱离骨膜造成死骨影响坏疽愈合。
(2) 缺血的主要表现:常见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靠毛脱离,皮温下降,有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狭窄处可闻血管杂音。最典型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休息痛,下蹲起立困难。当病人患肢皮肤有破损或自发性起水泡后被感染,形成溃疡、坏疽或坏死。
(3) 糖尿病足溃疡可按照病变性质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神经性溃疡:神经病变在病因上起主要作用,血液循环良好。这种足通常是温暖的,麻木的,干燥的,痛觉不明显,足部动脉波动良好。并有神经病变的足可有两种后果:神经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足底)和神经性关节病(Charcot关节)。单纯缺血所致的足溃疡,无神经病变,则很少见。神经-缺血性溃疡这些患者同时有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足背动脉波动消失。这类患者的足是凉的,可伴有休息时疼痛,足边缘部有溃疡和坏疽。
足溃疡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前足底,常为反复遭到机械压力所致,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保护性感觉消失,患者不能感觉这种异常的压力变化,不能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发生溃疡后并发感染,溃疡不易愈合,最后发生坏疽。
3)糖尿病足的分级:经典的分级法为Wagner分级法: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的足,皮肤无开放性病灶。1级:表面有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溃疡感染病灶,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骨质缺损,部分趾、足坏疽。5级:足的大部或全部坏疽。
糖尿病患者除常规的体检之外,应特别注意足部的体征:如患者的行走步态、有无足部的畸形如鹰爪足和足趾外翻、肌肉萎缩、胼胝;皮肤的温度、颜色和出汗情况,观察皮肤有无水疱、裂口和破溃等;检查足部皮肤对温度、压力和振动(音叉振动觉)的感觉情况;触诊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减弱或消失,在动脉狭窄处可闻及血管杂音;仔细叩诊腱反射如膝反射和踝反射等有无减弱或消失。
1.症状 本病初期,病人多有皮肤瘙痒、肢端发凉、感觉迟钝、水肿,继之出现双足袜套式的持续麻木,多数可出现痛觉减退或消失,少数出现患处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疼痛,夜间或遇热时加重,鸭步行走或倚杖而行。有些老年病人伴有严重肢体缺血史,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2.体征 病人下肢及足部皮肤干燥、光滑、水肿,毳毛脱落,下肢及足部变小。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性水疱、瘀点、瘀斑、色素沉着,肢端发凉。抬高下肢时,双足发白;下垂时,则呈紫红色。趾甲变形、增厚、易脆、脱落等。肌肉萎缩、肌张力差。常见足畸形、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呈弓形足槌状趾,足趾过伸如爪状。足背动脉闭塞时双足皮色青紫,搏动极微弱或消失,有时于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肢端感觉迟钝消失,音叉震动感消失,跟腱反射极弱或消失。
足部慢性溃疡时,足跖部,跖骨头外形成圆形的穿透性溃疡。有时出现韧带撕裂,小骨折,骨质破坏,并有夏科(Charcot)关节。干性坏疽时,全足、足趾干枯、变小,皮肤光亮、变薄,呈淡红色,趾尖边区可见有为数不等的黑点、黑斑。湿性坏疽时,足部发红、肿胀、皮肤破溃,形成大小、形态深度不等的溃疡或脓肿,皮肤、血管、神经、骨组织坏死。
3.临床上根据糖尿病足病变的程度分为6级,见表1。
4.根据糖尿病足病损其局部的表现常分为湿性、干性和混合性坏疽3种类型,见表2,图1~13。
(1)湿性坏疽:多发生于较年轻的糖尿病病人。由于肢端动脉和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及微循环障碍、皮肤创伤、感染而致病。病变多在足底胼胝区、跖骨头或足跟处。病变程度不一,由浅表溃疡至严重坏疽。局部皮肤充血、肿胀、疼痛。严重时伴有全身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心悸、尿少等菌血症或毒血症表现。
(2)干性坏疽:多见于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肢端小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闭塞。但静脉血流未受阻。局部表现足部皮肤苍白、发凉,足趾部位有大小与形状不等的黑色区,提示趾端微小动脉栓塞,足趾疼痛。干性坏疽常发生在足及趾的背侧,有时整个足趾或足变黑、变干、变小。
(3)混合性坏疽:同一肢端的不同部位同时呈现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坏疽范围较大,累及足的大部或全足,病情较重。
1.神经病变型糖尿病足表现为局部温暖、麻木、干燥、疼痛消失、动脉搏动存在,可导致神经性溃疡(多发生于足底)、夏科特足和神经病变型水肿。而神经缺血型则表现为皮温降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缺失、静息痛、足周溃疡、局灶性坏死坏疽。
2.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足均易伴发感染,溃疡往往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通常为多种微生物感染,并迅速向周边组织蔓延,最终累及全身,感染引起的组织破坏是截肢的主要原因。
3.诊断神经病变型与神经缺血型糖尿病足的关键就是动脉搏动的有无。因此,动脉搏动的检查非常重要,而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忽略。只要能摸到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搏动则证明缺血并不严重。若全部消失,表明血循环降低。测量压力指数(踝收缩压/肱收缩压)有助于判断。正常人其比值通常>1,缺血时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