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不属于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3个月内仍有黄疸,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母乳中的一些成分有关。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使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从而使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引起黄疸。另外,母乳中可能还存在一些脂肪酸等物质,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母乳性黄疸通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常与母乳喂养不足有关,新生儿摄入母乳量少,胎便排出延迟,使得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黄疸出现时间较早,一般在生后3-4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但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黄疸可逐渐减轻。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6-8天出现,黄疸程度相对较轻,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但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睡眠、体重增长等均正常,不影响生长发育,也无其他病理表现。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的,如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闭锁等,常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拒奶、体温异常等,胆红素升高的幅度也往往较大,对新生儿的健康有较大危害。
对于母乳性黄疸,无需过于担心,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密切观察黄疸变化。若黄疸程度较重,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黄疸可明显减轻,之后再恢复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稍有反复,但会逐渐消退。
怎样才知道是母乳性黄疸或是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奶...
如何判断宝宝是母乳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