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3P试验阳性、D - 二聚体升高等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的检查指标。
1. 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过程中会大量消耗,同时其生成也可能受到抑制。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00 - 300×10⁹/L,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可能提示存在异常,若进行性下降则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更有意义。
2.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由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凝血酶原时间会延长,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3. 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会被大量消耗,正常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 - 4g/L,若低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4. 3P试验阳性: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当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的复合物时,该试验可呈阳性,提示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降解的过程。
5. D - 二聚体升高:D - 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其升高反映了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指标之一,敏感性较高。
在进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检查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综合判断。若检查结果异常,需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病情描述:经常性头痛还呕吐,青岛,全身检查在哪好?需要医生帮...
平着睡觉时突然不能呼吸,憋气缺氧,然后就醒了,只能侧身睡,白...
病情描述:乳房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有很多,该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