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脾的CT表现包括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且与主脾一致、强化方式同步、位置靠近脾门或胰尾、多发病灶、钙化、体积较大>2cm、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合并外伤后种植等。
1. 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副脾在CT平扫中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直径通常为0.5-2cm,边缘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明确。
2. 密度均匀且与主脾一致:副脾的CT值约40-60 HU与正常脾脏组织相似,平扫时密度均匀,无明显囊变、坏死或出血表现。
3. 强化方式同步:增强扫描时,副脾与主脾的强化模式一致,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逐渐均匀强化,反映其血供来源于脾动脉分支。
4. 位置靠近脾门或胰尾:约80%的副脾位于脾门附近或沿脾血管分布,少数可出现在胰尾、肠系膜或盆腔等位置。
5. 多发病灶:约20%的病例存在多个副脾,通常为2-3个,极少数可超过5个,需与淋巴结肿大或肿瘤转移鉴别。
6. 钙化:罕见情况下,副脾可因陈旧性出血、感染或退行性变出现点状或弧形钙化,需与血管钙化或畸胎瘤区分。
7. 体积较大>2cm:个别副脾直径可达3-5cm,易被误诊为腹膜后肿瘤,但其强化特征及与脾血管的关系可辅助鉴别。
8. 形态不规则或分叶状:长期存在的副脾可能因局部压迫或纤维化导致形态不规则,但无侵袭性生长或周围浸润征象。
9. 合并外伤后种植:脾脏外伤或手术后,副脾组织可能异位种植于腹腔其他部位,形成脾组织种植,增强表现与原脾一致。
发现副脾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与淋巴瘤、转移瘤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患者应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体积较大或形态不典型的病例。若伴随腹痛、腹部包块或血细胞异常,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合并脾功能亢进或其他并发症。日常避免腹部剧烈碰撞,出现不明原因的左季肋区疼痛或肿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干预或手术切除。
前面头部被人打伤,做头部ct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对称分布...
CT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强,结构絮乱,双肺内弥漫分布粟粒状小结节...
ct表现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各段叶支气管通畅。右肺上叶尖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