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区别。
1.定义: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
2.发病机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骨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代谢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
3.症状:骨质疏松性骨折则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骨质疏松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
4.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则需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确诊。骨质疏松的诊断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测。
5.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除了针对骨折的治疗如复位、固定、手术等外,还需要同时治疗骨质疏松,以预防再次骨折。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措施如补充钙剂、维生素 D、适当运动等和药物治疗如抑制骨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等。
无论是骨质疏松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钙、维生素 D 的食物摄入,适当进行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和咖啡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粉碎性骨折跟骨折有什么区别,粉碎性骨折,医院病床的床头卡可以...
你好,骶骨脱卫和骨折有什么区别、医生说我是骶骨脱卫,现在快两...
六十岁妈妈大臂骨折,骨质疏松,家属要求手术时用钛合金固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