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常见原因有喂养不足、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等,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1. 喂养不足:新生儿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应增加喂奶次数,按需哺乳,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母乳,促进胎便排出,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
2. 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高:母乳中的该酶活性较高,可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可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喂配方奶,待黄疸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 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4. 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新生儿肠道功能不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可通过增加喂奶量、按摩腹部等方式,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5.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完善。一般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肝脏功能逐渐成熟,黄疸会自行消退,期间可密切观察黄疸变化。
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注意观察黄疸的变化,如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