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9 3人回答
性别:女年龄:31岁
健康咨询描述:外阴白斑,瘙痒
2年左右,天热用卫生巾后有了瘙痒感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用过治疗外阴瘙痒的药膏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哺乳期能否治疗?如果可以治疗应该怎样治疗可以彻底根治
满意答案
病情分析:
长期以来,对外阴有奇痒、皮肤粘膜色素减退变白、局部皮肤变厚、增粗的表现,统称为外阴白斑,但是一直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后来,国际外阴研究机构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的命名,而将此类疾病改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为此,又使很多人产生误解,以为这种病像泛指的全身营养不良一样,有的患者在门诊问医生:我是缺吃什么食物吗,怎么会营养不良呢?
实际上人们迄今对这种病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有人试验,将患病的外阴皮肤与患者大腿上的正常皮肤相交换,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被移植的皮肤转为正常,而被移植到外阴部的正常皮肤却又变为病皮。因此推测,可能是外阴深部的神经血管功能紊乱,以致覆盖在表面上的皮肤营养失调。研究表明,身体内各部分的组织都是依靠神经调节,使血液供给充分才能从中吸取营养,若长期营养供给不足,必然最终导致发生病变。外阴营养不良是指造成局部病变而言的,与全身的营养状况并没有直接关系。
过去有不少人认为外阴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主张早期将病变组织切除,但是实践证实复发的比例相当高。近年来有专家进行长期随访却发现,属慢性外阴营养不良者,癌变率只不过2%左右。关键是对于一些症状较严重久治无效,以及外阴部出现溃烂面、结节等病变者,应该及时选择一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上皮非典型增生时,就需要特别警惕,如继续发展,则需做单纯外阴切除术或激光治疗等。一般来说,使用氢化可的松,对于使局部皮肤软化、粘连松懈和祛除瘙痒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必须使用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所以不要对一般止痒药物丧失信心,应该说,只要用药后病情没有发展,症状得到减轻,就可以认为这种药是有效的。
此外,还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干燥,不用肥皂或其他刺激药物擦洗,不食辛辣或容易致过敏的食物,不穿不透气的人造纤维内裤,衣着要宽大些,这些对于改善病情是会有一定帮助
得了外阴白斑,确实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痛苦及不便,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患此疾病的人不知道对此病应注意的事情。就此,提醒病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1)日常生活中应穿宽松、透气性好的内衣裤,以纯棉制品为主,避免穿晴纶等化纤制品的内裤;(2)应保持患处干爽、通气、清凉;(3)有些女性过于清洁,每天有清洗外阴一次或几次的习惯,在此我们建议,由于女性外阴有自洁作用,一般一周清洗2-3次即可,清洗时不要用任何洗涤剂(因其一般均为碱性),只用温水清洗即可,切忌水温不可过烫;(4)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活压力及情绪的调节,保持情绪乐观,心情开朗。这一点,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虽然患外阴白色病损的各种疾病发生原因至今不明,但做到以下各点对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会有一定的好处。
●治疗一切使白带增多的疾患,如阴道炎、盆腔炎、子宫颈炎等,以避免外阴部经常受白带浸渍而发生炎症。
●治疗糖尿病、蛲虫症以及外阴、阴道滴虫或霉菌感染。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贫血,胃酸低下及一切不正常的饮食习惯。
●内裤宜穿宽松的棉织品,不穿尼龙或化纤制品,夏季天热多汗,不宜穿连裤袜,平时不宜穿过紧的紧身裤或牛仔裤。
●清洗外阴时不宜用过锰酸钾液或肥皂。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精神高度紧张及一切精神上的刺激。
如病变处有剧烈瘙痒时哺乳期,可采用中草药煎水薰洗外阴部,每日1次~2次,然后擦干,局部用2%复方丙睾软膏(此药在医生指导下可由患者自己配制),用手指轻轻揉入患处皮肤。可口服维生素A,每天25万~50万单位,维生素B6每天100毫克。
其它各疾患的治疗方法与该种皮肤病的治疗原则相同,如表皮增厚或已有苔癣样变时可加用2%去炎松尿素软膏。
治疗期间应当注意的是,当病情好转、瘙痒停止后不可立即停药,以防复发,可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如隔日或每周用药2次。不食辛辣食物;预防感冒及一切发热性疾患;避免温泉浴。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加重者,可再度行活组织检查,以便发现有无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其他答案 (2)
病情分析:
从你的描述来看,这个情况是外阴瘙痒的情况。
指导意见:
这个情况考虑是阴道炎造成的这个外阴瘙痒的,你可以口服这个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千金片,外用洁尔阴来清洗, 这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的。治愈这个外阴瘙痒的。
病情分析:
目前还没有绝对有效的办法。一般来说。使用氢化可的松或丙酸睾丸酮鱼肝油软膏,使局部皮肤软化、粘连松懈和祛除瘙痒都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必须使用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效。
指导意见:
还应注意保持外阴部皮肤清洁干燥,不用肥皂或其他刺激药物擦洗,不食辛辣或容易致过敏的食物,不穿不透气的人造纤维内裤,衣着要宽大些,这些对于改善病情是会有较大帮助的。哺乳期最好不要用激素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