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库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消化科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消化科简介

1、学科成立时间:五十年代初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科即有消化专业,当时张成大、黄象谦是国内度较高的消化内科。86年成立消化科;87年被天津医科大学批准为消化系疾病研究室及天津市内分泌所第五兼职室;8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消化临床药理基地;2003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学科组成:目前,全科医师20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5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1人。3、学科学位授权点情况: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05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科博士点。4、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情况:2003年成为天津医科大学校级重点学科。5、学科的基本情况:临床工作:年门诊近6万人次,临床基地病床68张,年收治病人可达1160人次,内镜中心有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双通道治疗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年内镜诊断和治疗人次1.6万人次。多项技术填补天津市卫生新技术空白。其中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为我科在天津率先开展,急诊内镜和治疗内镜为我科特色。科研工作:2004.1—2007.10年,发表论文95篇主编教科书3部,参编10部;本学科2004.1—2007.10年获得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185万元。获得专利2项,科研成果6项。本学科点举办的主要国内学术会议11次。招收硕士研究生38人,毕业35人,招收博士研究生4人。6、临床科研特色:1、继续开展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研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达到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动物实验结果已显示初步结果;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内镜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和硬化治疗、高频电凝止血、微波治疗、止血枪、出血部位注射高渗盐水和其他止血药等措施。目前已完成急症内镜止血1200余例,特别是肝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圈套结扎和硬化治疗,具有止血作用显著、安全可靠,可大幅度减低病人费用;3、肝癌的分子机制和介入治疗研究;4、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和结扎、腹水回输、自发性腹膜炎等治疗方面有较多经验。肝囊肿和肝癌在B超引导下介入性治疗,已积累了大量病例;4、胃肠动力学研究:以干细胞移植治疗GERD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突破口,寻找彻底GERD的方法,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外治疗GERD的中心;5、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的开发,目前已有成品化胆汁返流检测仪研发;6、对IBS、GERD、FD、便秘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研究;7、消化系肿瘤早期诊断及其分子机制和化学干预的研究:应用超放大内镜和色素内镜结合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探讨早期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8、研究胆汁反流与肠化生、早期消化系肿瘤的发生关系,应用黄连素和姜黄素干预其发生发展过程。达到消化系肿瘤的早期预防、癌前病变的化学干预和早期诊断和内镜治疗的目的;9、幽门螺旋杆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继续对Hp与胃癌关系的深入机制的探讨和Hp的多药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更高效的根除疗法。继续对应用端粒酶抑制剂和Cox-2抑制剂治疗胃肠肿瘤的实验研究。7、临床医疗优势、特色:1、对于临床常见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肿瘤以及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胃肠病,便秘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水平;2、应用超放大内镜和色素内镜结合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扩张治疗,食管癌支架释放术;4、肝囊肿和肝癌在B超引导下介入性治疗。

*科室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信息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