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库岳阳医院 > 消化内科

岳阳医院 > 消化内科简介

消化内科建立和发展1994年5月为了适应搬迁大柏树以后医疗工作的需要,岳阳医院对原中医内科实行"二级分科",消化内科应运而生正式成立。首任科主任张春涛,副主任朱生樑,医师6名,床位10张。当时6个科室挤在一个病区,医疗条件、工作环境十分简陋紧张。另设门诊、专科门诊、门诊,7个内科二级分科医生挤在三间内科门诊诊室,可谓艰难困苦,一间15平方米的消化内镜室开展胃镜、肠镜诊疗业务。科室初具雏形,业务发展十分艰难。1995年7月医院整体搬迁至大柏树甘河路110号,开始了医院发展史上的次跨越式发展。消化内科得到了建科以后的次发展机遇,设定床位20张,与其它科室合用一个病区,消化内镜室面积扩大到120平方,医师8名,门诊、专科门诊有了自己固定诊室,门诊工作量逐步增长,科室初具规模,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成长的空间,学科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春天。1995年12月胃肠病专科首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A级专科(岳阳医院仅四项:推拿、妇科、血液科、胃肠病)。2000年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03年消化内科入选岳阳医院六大重点学科之一。2003年3月全国卫生系统进入抗击非典时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设立非典病房,故其肝病病房转入岳阳医院消化科,设置床位45张,直到2003年8月撤回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已更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在此期间消化内科转战肝病,收治大量肝病患者,包括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种,在临床业务水平方面得到较大提高,获得医院及上海市卫生系统的认可。2007年医院正式决定将肝炎和肠道门诊划入消化科管理,至2010年,肠道年门诊量1000余例,肝科门诊4000余例。2006年9月岳阳医院病房A楼正式启用,消化内科又迎来了科室发展史上第二次规模扩张,对学科而言,这一次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病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病房A楼9楼,正式有了独立的病区和医生办公室,床位达到40张,取得了规模效益。消化内镜室搬到老病房B楼二楼,面积扩展到300平方米。科室临床医生增至13人,门诊、专科门诊、门诊进一步发展,消化内科迎来了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入选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2007年入选十一五重点专科,2007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成员会议上,中医脾胃病30余个重点专科成立6个重点病种协作组,被国内同行推选担任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组长单位,标志着岳阳医院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疗与学术水平已处国内领先地位。 学科特色与成就消化内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研制了一系列特效中药制剂,已拥有藿苏养胃口服液、术芍养胃颗粒、健脾煎膏、柔肝煎膏、慢性肠炎丸、郁茵利胆颗粒、清热利胆丸等院内制剂;以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为特色。1996年起开展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2002年建立了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2004年开始胃食管反流病中药新药研究,2006年申请专利一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药组合物。自2005年起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随着科室业务量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快速发展。1995年胃肠病专科首批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专科;2000年入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2003年消化内科入选岳阳医院重点学科。2006年胃食管反流病专科入选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2007年被推选为中管局中医重点专科,全国中医胃食管反流病协作组组长单位。2008年,主持制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主持全国8家医院重点专科,验证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10月,执笔完成全国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0年4月,主持制定中管局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2010年6月,上海市临床优势专科通过验收。 医疗工作科室医疗工作以三大主攻方向为中心,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胃肠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提高基础疾病、疑难疾病和危重疾病的技术水平;以各中医专科门诊工作为基础,进一步保持与发扬中医特色,强化中西医结合的诊疗特色,进而增强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消化疾病的综合防治领域创造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中医脾胃病学科在国内外消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科室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医疗业务量逐年增加,从1996年门诊量,出院病人200余人次,到2009年门诊量为63000多人次,年出院病人933人次。消化内镜室目前开展项目主要有碳14呼气试验,电子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电子肠镜检查及治疗,急诊胃镜技术、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技术、内镜下高频电灼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NBD、EST、ERBD等;24小时食道内ph及胆红素监测。内镜室的业务量逐年上升,近几年,每年胃镜近6000例,肠镜1000余例,ERCP100余例,呼气试验1000余例。 科研工作与科技成果消化内科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科研工作,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至2010年中标自然基金项目一项,主持上海市科委研究项目三项,1995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旋杆菌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曾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2009年"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成果三等奖、2010年"疏肝和胃法治疗酸碱混合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近五年来更是不断加强消化内科及消化病研究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建设,中标各级科研课题近30项,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出版《胃食管反流病100问》专著1部。 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室自1996年被授予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8年被授予博士生培养点。至2010年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科室每年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任务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科室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不断提高科内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先后有多人次入选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王晓素入选上海市青年中医临床医师(希望之星)培养,马淑颖入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项目,方盛泉、马淑颖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后备业务培养项目,周秉舵入选上海市青教学委"青年教师"及岳阳医院青苗人才培养计划,马淑颖、孙永顺、程艳梅、周秉舵入选上海市中医流派传承培养项目。此外鼓励各级医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每年安排4-6人次参加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选派临床医师去国内外消化病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具体如下:2006年汤瑾、程艳梅长海医院进修半年,2007年方盛泉新加坡进修一年,孙永顺赴华山医院进修肠镜操作半年,2009年马淑颍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进修学习半年,2010年周赟到仁济医院进修半年。通过各类人才培养及进修,使科室成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

*科室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信息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