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虫病的基本病理和病因

2013-05-10 12:09:53

马达勇 主治医师 丽水市中心医院

鞭虫多寄生在人体肠道中,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直肠脱垂、贫血、瘙痒等。轻症患者无症状或仅有腹泻,感染重时特别是幼儿可有慢性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脱肛、体重减轻及贫血。粪便中找到虫卵即可诊断。甲苯咪唑等治疗有效。

鞭虫病是由毛首鞭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盲肠及阑尾部,有时也寄生于结肠、直肠而引起的疾病。虫卵在土壤中发育 3周成为感染期虫卵,人们吞食后,幼虫钻入结肠的粘膜下层,成熟后虫体后部则悬于肠腔内,以便于交配及产卵。鞭虫病成虫的形态前细后粗,外形似马鞭。雄虫长30~45mm,后段明显粗大,大部分卷曲,末端有交接刺。这个交接刺藏在能收缩伯刺鞘内,鞘的末端呈球茎状,周围满布小刺。雄虫长35~50mm,尾端钝圆,生殖孔位于体中部粗大部分的前端,周围亦有很多小刺。消化系统由口腔。咽管细长,管外有杆状体包绕。村状体由单行村细胞组成。杆细胞是一种活跃的分泌细胞,每一杆状细胞都有一开口通入咽管腔,因此杆细胞内可能存在着由细胞内转运物质至咽管腔的运输系统。杆状体的功能虽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学者研究发现杆细胞具有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能分泌消化宿主细胞的酶。事实上杆状体本身就是鞭虫的一组咽管腺。咽管与肠相通,肛门位于虫体的后端。

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50~54)×(22~23)μm,在纵轴的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的结节,卵壳较厚,由脂层及壳质层组成。外层的蛋白质膜被胆色素染成棕黄色,内层为真壳透明。卵内含有细小颗粒的卵细胞。虫卵至人体排出时卵壳内细胞尚未分裂。雌虫每日产卵约1000~7000个。虫卵随患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温度、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经3~5周发育为感染期虫卵,人们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胃肠道后,感染期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在向大肠移行中发育为成虫。成虫一般寄生在盲肠及阑尾,偶尔可在大肠的其他部位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粘膜表层或粘膜下层,从肠粘膜摄取营养。后段粗大部分常常游离在肠腔中。自吞入感染期虫卵至成虫产卵需1~3月。成虫在人体存活可达5年左右。

病理改变

鞭虫病成虫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肠粘膜乃至肠粘膜下层,从组织中和血液中摄取营养,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肠壁粘膜组织呈现轻度炎症或点状出血,亦可见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少数患者由于肠壁炎症、细胞增生、肠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肿。有学者用51Cr观察,测得每条鞭虫使宿主每天失血约 0.005ml。所以一般患者不产生盆血症状。当重度感染时(即寄生虫数超过800条)由鞭虫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另外,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体感染鞭虫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鞭虫的杆状体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来源。

粪便中检查到鞭虫卵是诊断的根据。检查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水洗自然沉淀法。为主确定感染程度可应用定量板—甘油玻璃计数法(加腾改良法)。借助肠镜检查亦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以便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寄生虫病一般会与某些内科疾病症状相似,所以在诊断时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