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牵偏视的内治法

2013-04-16 16:27:56

徐英 主任医师 朝阳市第二医院

风牵偏视是突然发作的,发作时单眼或双眼球偏斜于一侧,转动受限,有时还伴有头晕恶心的症状。风牵偏视患者有时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他们会觉得自己发作时看起来很奇怪。为了摆脱这些歧视的目光,患者可通过以下的内治法来治愈此疾病。

内治法一、卫外失固风邪中络

[主证]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证候分析]由于卫外失固,风邪乘虚人中,邪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于濡养而迟缓不用,故致黑睛猝然偏斜。风邪外袭,先伤肌表,因而初起常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治法]疏风通络,扶正祛邪。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原方用麻黄、防风、防己、杏仁、生姜辛温发散,祛风通络;人参、附子、桂心、川芎、芍药、甘草益气助阳,调理气血,匡扶正气;黄芩苦寒,监制风药辛燥动火之弊,并防止风邪人里化热。若系风热为患,于方中去姜、桂、附,酌加生石膏、生地、秦艽、桑枝等,即成辛凉疏风,清热通络之剂。

内治法二、肝血不足风中络脉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患者面色无华,平素头晕耳鸣,舌淡脉细,起病有恶寒、发热之类表证。

[证候分析]肝血亏虚,血不上荣头面则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血少不充血脉,故脉细。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以致起病见表证。风邪壅滞血脉,血行不利,筋肉失养而不用,因而黑睛猝偏不得转动。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养血当归地黄汤加减。原方以当归、川芎、熟地、芍药养血活血;藁本、防风、白芷、细辛祛风散邪。若见外风引动内风之象,宜去藁本、细辛,酌加菊花、白蒺藜、僵蚕、全蝎、钩藤祛风平肝。

内治法三、脾虚湿盛风痰阻络

[主证]眼症同前,患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湿停,湿浊化痰,故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复感风邪,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脉络,气血不行,则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黑睛猝然偏斜。苔厚腻,脉弦滑亦属风痰之象。

[治法]健脾化痰,祛风通络。

[方药]六君子汤合正容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后方中白附子、胆星、法夏、僵蚕祛除风痰;羌活、防风、秦艽、松节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甘草和中益气。两方合用,扶正祛邪,有标本同治之功。由于气血为风痰所阻,筋脉失养,故方中尚宜加入当归、赤芍等养血活血。

内治法四、肝阳化风挟痰上扰

[主证]黑睛突然偏斜不动,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腰膝酸软。阴虚阳亢,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

肝阳偏亢,升动太过则动风。风阳煎灼津液则生痰,风痰上壅,窜扰经络,血脉涣散,故见黑睛猝然偏斜,甚至口眼歪斜。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为阴虚阳亢,肝风挟痰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原方重在乎肝潜阳熄风,宜再加胆南星、天竺黄、僵蚕、全蝎、浙贝母之类,以增强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

内治法五、气虚血滞络脉瘀阻

[主证]患者有中风病史,后遗目珠偏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舌质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中风病后正气亏虚,后遗之络脉瘀阻未除,故仍见珠偏眼斜口歪,甚至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因气虚不能运血上荣,致面色萎黄,血不得充盈,故舌淡脉细。舌有瘀斑为血瘀之象。因无里热,故见白苔。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若再加白附子、僵蚕、全蝎等,更可消除中风后遗留于络脉之风痰,促使气血运行复常。

风牵偏视患者可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来对症下药,按照适合自己的内治法治疗一段时间,相信病情会减轻,到最后完全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