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2-10-18 09:39:09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不同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称。根据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血栓形成和栓塞。临床症状局部脑缺血24小时内完全缓解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并在一定时间后消失称为可逆性缺血性脑损伤,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称为局部脑梗死或脑梗死。那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可通过扩管溶解的方法进行处理。扩张药的应用时间应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不同情况确定。如脑缺血症状较轻,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CT扫描证实病灶较小,梗死后无出血,发病后可应用;中、重度脑梗死,入院时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者,CT显示脑梗死面积大,占位作用明显,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前必须进行脱水治疗,2~3周内即可使用。

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又称颅外动脉旁路术,也可以使用。这种手术比较简单,即先在颅骨上钻一个洞,然后在显微镜下用非常细的尼龙线缝合直径只有几毫米的颅内外血管,将血管连接起来。这样,颅外血管中的血液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流入大脑,从而改善缺血区的血液循环,避免因长期缺血缺氧而坏死,达到恢复脑功能的目的。颅外血管搭桥术适用于各种脑血管疾病。缺血性手术可减少缺血性发作。对脑梗死患者行“搭桥”治疗,可改善患肢肌力,改善临床症状。术后3个月内施行,疗效满意,但后遗症患者疗效较差。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应首先改善脑血液循环,然后控制颅内血肿和缺血缺氧区的血氧供应,降低血液粘度,增加氧饱和度和组织代谢需求,减少脑缺血造成的功能损害。醒脑静、舒血宁、丹参注射液等药物可用于改善脑微循环,进而减轻脑水肿,促进疾病的康复。另外,急性期过后,建议患者尽快进行康复训练,降低后期致残的发生率,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