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2014-06-27 15:08:06

任文良 副主任医师 济南和义堂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道义诊所

在农村,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发病率很高。主要是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差,卫生达不到标准,导致很多病毒蔓延。那么从临床上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发生呢?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发病原因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属于RNA病毒。1934年虫媒病毒性脑炎流行期间,1例曾被诊断为St.Louis脑炎的患者死亡后,从中枢神经系统采集到的标本接种到猴子,经连续传代后分离出这种病毒。1年之后,在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也发现这种病毒。它对人类的病因学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确定。目前,它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沙拉病毒属(Arenavirus)。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的大小为40~60nm。本病毒十分不稳定,在乙醚、pH7以下均易被破坏。56℃ 1h可被杀灭。在室温下,病毒在脑组织混悬液中也不稳定,但在50%甘油、-70℃可长期保存。本病毒在鸡胚或鼠胚成纤维细胞组织培养中能够生长。实验室感染除鼠外,也可用豚鼠、狗与猴子。

人类感染本病毒之后,不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能产生血循环抗体。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能检出人类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抗体。临床症状出现后1~6天就可检出抗体,随后在数月至数年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补体结合抗体在2~3周内出现,维持数月。中和抗体则在约2个月内产生,持续多年。

二、发病机制

本病罕见致死病例,故很少有病理学改变的报告。主要发现是脑肿胀、蜘蛛膜增厚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血、坏死,血管周围炎症浸润,局灶性炎症性淋巴小结等。但亦曾有过非典型的死亡病例,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发现病理改变,病变只见于肺、肝、肾与肾上腺等脏器。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不知道您都了解清楚了吗?一旦确诊患上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疾病后,要多卧床休息,如果头痛严重时,要给予止痛。还要对患者进行观察,防止患发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