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9 21:07:35
天来了,正是各类昆虫繁殖,迁居的季节。当人们进入其活动范围,就会被其视为威胁,进而蛰伤。下面大家就了解下蝎子和蝎子蛰伤的应急措施。
又称“全虫”为蜘蛛纲、蝎目,属胎生节肢夜行肉食动物,喜好生长在比较干燥的地区,有畏光性。与毒蛇相似的毒器官在尾部的前端部位,可以蜇伤人及其他动物。头胸及前腹部合为躯体,后腹部细长可称为尾,腹部共13节,末节为尾端呈囊状,囊里为白色毒液,连通一个钩形毒刺,是蜇人的武器。有时(尤其是雨天)毒蝎可进入家中及床上,或藏匿于室内鞋靴、衣服或墙缝中,多为误触被蜇伤,养蝎或捉蝎者接触机会多,更易被蜇伤。 蝎子因种类不同其毒性大小不一,热带地区蝎种和我国东北毒蝎,毒性甚为剧烈,东北毒蝎毒力相当于眼睛蛇毒,常可致命。蝎子通过尾刺钩刺入皮肤,迅速将毒液注入伤口而致人中毒。其毒液称蝎毒素,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毒蛋白,呈酸性,可溶于水、乙醇或乙醚中,其毒素为神经毒,具有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作用,并能干扰神经轴索去极化过程的离子转运,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其次含有溶血、出血、凝血等毒素。
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有30余种,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分布较多。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蝎子刺人时毒液通过尾钩进入人体,蝎毒内含毒性蛋白,主要有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及使心脏和血管收缩的毒素等。蝎子的尾端有一根与毒腺相通的钩形毒刺,蛰人时毒液由此进入伤口引起中毒。被蝎子蛰伤处常发生大片红肿、剧痛,轻者几天后症状消失,重者可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肌肉强直、流涎、头痛、头晕、昏睡、盗汗、呼吸增快等,甚至抽搐及内脏出血、水肿等病变。儿童被蛰后,严重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一旦被蝎子蛰伤,处理方法基本同毒蛇咬伤,若蛰在四肢,应立即在伤部上方(近心端)约2-3厘米处用手帕、布带或绳子绑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同时拔出毒钩,并用挤压等方法,尽量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伤口挤出,必要时切开伤口吸取毒液,然后用3%氨水、5%苏打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洗涤伤口。伤口周围可用冰敷或冷水湿敷,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扩散。
夏季预防蝎子应搞好室内外卫生,清除砖瓦,石块,草叶等,夜间外出应用电筒照明,不要用手接触墙面,以免蛰伤,如有蛰伤,用基本处理方法后,请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产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