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轻症中暑者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重症中暑分为热痉拿(heat cramp)、热衰竭(heatexhaustion)和热(日)射病。上述三种情况可顺序发展,也可交叉重叠。
(一)热痉挛
剧烈活动后,大量出汗和饮用低张液体后出现头痛、头晕和肢体、腹壁肌群痛性痉挛,肢体活动受限,有时腹痛与急腹症表现相似,数分钟缓解,无明显体温升高,无神志障碍。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
(二) 热衰竭
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严重热应激时,体液和体钠丢失过多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所致。表现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中心体温(core body temperature, CBT)升高不超过40°C ,无神志障碍。血细胞比容增高、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肝转氨酶可升高至数千单位)。
(三) 热射病
高热(CBT>40°C)伴神志障碍。早期受损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患者发病时状态和发病机制将热射病分为劳力(exertional heatstroke)和非劳力(nonexertional heatstroke)两种类型。前者是内源性产热过多,后者是因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减少。
1. 劳力性热射病 多发生在青壮年人群,从事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160 ~ 180次/分,脉压增大,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发病24小时后肝转氨酶可升至数万单位)、DIC或MODS,病死率高。
2. 非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84% ~ 100%患者无汗,皮肤干热和发红,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 5°C。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痫性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患者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