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宝宝会有什么表现?

男  2016-01-14 00:35:45

病情描述:

2009年4月13日晚上10点分的男宝宝,体重7.4斤,第一天开始拒食,不吃奶,护士说是我们喂奶姿势不对,第二天宝宝有脸部有点发黄,问护士,照样说我们喂奶姿势不对,宝宝没有吃饱奶,第三天,宝宝脸开始黄的很明显了,问护士,还是同样的答案,到了晚上9点40分左右,宝宝脸明显很黄了,护士看了,说不对劲了,赶紧找儿科医生,医生过来验查后说,因为母亲是O型血,宝宝可能有ABO溶血,随即马上转到儿科,化验后总胆红素 494.8 间接胆红素 486.5 经过一晚上的蓝光照射后,早上化验总胆红素 361.3 间接胆红素 351.5 医生说下降挺快,宝宝吃奶也不错,可以吃60ml,今天第三天,不放心去看了一下宝宝,医生说今天又下降了很多,现在皮测19了,吃奶也比昨天多了,100ml左右,医生说现在状态良好,只是我担心因为哪天晚上胆红素这么高,会不会产生核黄疸,怎么样才算有核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在新生儿时期出现皮、巩膜及黏膜黄染,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病因特殊而复杂,严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在出生后3-5天可出现黄疸,但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14天内黄疸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黄疸全部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属于异常,一般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细菌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②新生儿溶血病;③先天性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④母乳性黄疸,多于出生后4-7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在停止哺乳1-3天后胆红素即可下降,如3天无明显下降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⑤其他因素如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等。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过早(于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程度重或进展快;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者。任何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都应找出原因进行治疗,尤其是1周内的早产儿和有严重缺氧、酸中毒、颅内病变、严重感染

针对婴儿黄疸高的症状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重视,关于婴儿黄疸高的症状为你解答如下: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足月产的新生儿中,其发生率约为50~75%,而在早产儿中发生率则可能更高些。据统计,90%以上的新生儿都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其中大多数是无害的,是新生儿的一种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对于这类黄疸是不必过分紧张的。另一方面,黄疸又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症状,严重的黄疸尚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往往造成新生儿死亡或留下终生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这类黄疸被称为病理性黄疸,对于这类黄疸不能忽视。
  那么如何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生后第2~3天,表现为轻度的皮肤黄染,呈黄红色带有光泽,进展较慢,至生后第4~6天时最为明显。但其血清胆红素的最高限值不超过每分升12毫克(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多于生后7~10天逐渐消退;一般足月儿完全消退的时间不超过2周,早产儿不超过4周。除了黄疸以外,没有贫血或肝脾肿大,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良好。而病理性黄疸的特点是:①黄疸出现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②黄疸程度较深,呈土黄色或黄表纸色,血清胆红素浓

母乳喂养造成的黄疸有两种情况,一种称母乳不足性黄疸,一种称母乳性黄疸综合征,前者是不及时喂养或添加了母乳以外的饮品而造成的,后者是与母乳中某些物质有关。 母乳不足性黄疸:因为母乳喂养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而恰恰在胎便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如果母乳喂养不足,肠蠕动减慢,势必导致胎便排出迟缓。胎便长时间滞留在肠道内,就会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胎便中的胆红素就会重新吸收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导致黄疸。因此,加强母乳喂养,保证乳量充足,在无指征的情况下,尽量少给孩子添加母乳以外的食品,是减少黄疸的最好办法。 母乳性黄疸综合征:病因不十分明确,母乳中所含某些激素抑制了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的活性,导致血中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中胆红酶增高,导致黄疸。这类黄疸的特点是出现较晚,消退缓慢。停用母乳3~5天,可见黄疸减退。而再重新喂哺后,黄疸会再度出现。 处理此类黄疸应有医生指导,因为,需要先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黄疸。暂停母乳也是一种办法,但一定要在停哺期间定时将乳汁排出,以保持泌乳,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还可适量地口服葡萄糖水。重者需要医生指导治疗。
  以上是对“核黄疸宝宝会有什么表现?”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