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胆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切除胆囊后

女  2016-02-05 07:23:26

病情描述:

你好.我母亲去年得了重型胰腺炎 .不容易从鬼门关走回来.治愈后.医生要求回来修养后切除胆结石.因为胰腺炎好像就是因为胆结石引发的所以以防后患.现在我母亲康复了在家修养.身体还算恢复的不错.可是进些日子他偶尔会出现胃部不舒服.也不是疼痛.他自己说就是难受.也不知道是胃还是胆 总之就是这个部位.有时候吃东西不注意就会这样 生完气也会这样 请问医师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再病危 谢谢您 .

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消除,而且副作用很大.如果胆囊还有功能.现在的观点(见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有(或经外科处理可恢复)功能的胆囊应该采用保胆的方法来解决,因为已经发现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无论是开腹还是经腹腔镜)后存在以下五个问题:1。胆囊切除所致的胆道损伤问题还未完全避免。2成石胆汁来自肝脏,从改正脂质代谢解决胆汁成分的思路发展看,较切除胆囊更为合理。3。功能性胆囊切除后肠肝循环和脂质代谢的变化,不能完全代偿恢复。4。现已发现胆囊具有某些免疫功能切除后对人体的长远影响值得研究。5。目前胆石症患者如此之多,是一个社会问题,显然不是手术切除可以解决的。这些后果,医生事前不可能细讲,在手术同意书上也只是用“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来表示,在出现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时,医生多是用病情复杂,不可抗拒来解释,很难评为医疗事故。当你咨询了一些医生,他们都说切除胆囊对人没有影响,这是没有轮到他自己,在问到是否可以保胆,他们千篇一律的说,保胆后会复发,其实他们说的是旧的保胆手术,而新的保胆手术已经不是他们以前那种“一取了之”、被动等待复发的旧办法,由于采用了许多防止复发的措施,使5-10年的复发率从以前的30-

胆囊息肉的治疗,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消除,以往认为,原则上息肉单发小于10mm可严密观察,多发息肉或大于10mm的单发息肉多主张预防性切除。现在由于对胆囊切除的各种弊端的认识;由于胆囊功能多数是正常的;肿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是很低的,所以胆囊息肉癌变率更低,因此5mm以下可以观察,5mm以上,因为有一定比例的人会恶变,而又很难知道它的性质什么时侯会改变,思想有负担或同时有结石,目前还没有什么药物可消除息肉,所以可考虑做保胆取息肉手术。手术的目的只是摘除息肉和明确病理性质,解除心理负担,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等到10mm,连胆囊一起切除。因为已经发现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无论是腹腔镜还是开腹手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见当代胆道外科学第三章8页)主要是胆囊切除所致的胆道损伤问题还未完全避免。功能性胆囊切除后肠肝循环和脂质代谢的变化,不能完全代偿恢复。现已发现胆囊具有某些免疫功能切除后对人体的长远影响值得研究。胆囊切除后大肠癌和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升高等,腹腔镜只改进了器械,没有改变胆囊切除引起的后果,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病率比开腹的更高,一想就明白,开腹手术百年,在三维直视手指触摸下都有0。5%左右的胆道损伤率

quot;
  你好!
  胆结石病因: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 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胆结石治疗:治疗的话首先要看医生,明确诊断,弄清楚自己胆囊情况,结石大小,多少和位置,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不是说一患上胆囊结石病就必须手术处理.在无明显症状和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胆宁片,爱活胆通片,熊去氧胆酸片(优思弗),胆维他片等药.当然还应该同时服用一些保护肝功能的药,比如益肝灵胶囊,肝得健片等.有一点须说明的是,治疗胆囊结石的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服用会产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反应,此时应看医生,或暂时停服上述药物.胆囊结石病人往往在饭后右上腹会有些
  以上是对“我是胆结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切除胆囊后”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