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肌无力

症状概述 医患问答 专家观点 相关疾病 相关经验
症状概述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饮食禁忌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性肌肉变性病,表现为进行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遗传性疾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研究较多的Duchen.........[查看详情]

对称性肌无力的鉴别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肌电图、生化检查与肌活检等,如有遗传家族史则诊断不难确立, 但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婴儿型脊肌萎缩症:主要与DMD(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相区别,主要是起病年龄更早,有时可见肌束震颤,其肌肉萎缩在肢体远端亦明显,肌电图检查及肌活检可作鉴别。  

2、良性先天性肌张力不全症:应与先天性或婴儿期肌营养不良症鉴别,特点为无肌萎缩,CPK含量正常,肌活检无特殊发现,预后良好。  

3、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主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区别, 根据血清酶测定,肌电图及肌活检以及有无肌束震颤。一般可以鉴别。如有困难时,可采用Coers(1979)提出的在肌活检时,测定终末神经支配比率TIR)的方法,以估计肌肉中运动神经轴索侧突的分支( 即一定数量亚终末轴索所支配的肌纤维数 ),如TIR升高可诊断为脊肌萎缩症,正常则应考虑为肌病。  

4、多发性肌炎:主要与肢带型区别,肌炎的发展较快,常有肌痛,亦无家族遗传史,肌活检常可以明确鉴别。  

5、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应与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区别,临床除肌萎缩外,尚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且往往有肌束震颤。  

6、重症肌无力: 须同眼肌型和眼咽肌型区别,肌无力有易疲劳性和波动的特点,用新斯的明或Tensilon试验明显好转,肌电图也可作鉴别。  

7、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有肌强直,常伴白内障、脱发和性腺萎缩,血清酶改变不大。   

病史注意起病年龄,症状起始部位,肌无力及肌萎缩在肢体的部位(近端或远端),对称性,病情进展速度,有无发作性加重或减轻及缓解期,有无疼痛感觉,有无家族史。体检注意肌肉萎缩的分布范围,有无肌肥大,深反射改变否,从仰卧位到起立时的步骤(Gower征),行走姿势及步态,有无翼状肩胛,面、颈部肌肉有无萎缩,有无肌肉压痛或感觉障碍。  

尿肌酸、肌酐测定。血清酶测定(乳酸脱氢酶、醛缩酶、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肌电图检查。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包括电镜检查)。  

本疾病是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存有先天性基因缺陷,大多表现为隐性遗传。  

临床类型:  

1、Duchenne型:又称严重型或假肥大型。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类肌病,性联隐性遗传,男孩发病。缓慢起病,无力常自双下肢近端开始,表现为跑步困难,易跌倒,跌倒后起立困难。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四肢近端肌肉、肩胛带肌和骨盆肌肉萎缩。站立时腰椎过度前突,行走时呈“鸭步”步态。  

2、Becker型:又称良性型。性联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多为5~20岁。首发症状是骨盆带肌及股肌无力,常有腓肠肌假性肥大。5~10年后出现肩胛带肌及上臂肌无力。  

3、肢带型:又称Erb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年龄常在10~30岁间。多首先出现骨盆带肌或肩胛带肌无力,表现为上楼困难或举臂不能过肩。病程较缓慢。多无假性肥大。  

4、面肩肱型:又称Landouzy-Dejerine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在青春期起病。首先影响面部和肩胛带肌。早期面肌受累仅表现为眼睑闭合无力,典型病例呈特殊的“肌病面容”,上睑稍下垂,额纹和鼻唇沟消失,口眼闭合无力,表情肌运动微弱或丧失,因口轮匝肌假性肥大而出现口唇增厚微噘。常见垂肩和翼状肩胛。晚期可累及躯干和骨盆带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