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脱失

症状概述 医患问答 专家观点 相关疾病 相关经验
症状概述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饮食禁忌

视网膜色素脱失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oftheretina)在历史上曾称为“视网膜营养不良.........[查看详情]

视网膜色素脱失的检查
  结合临床表现作相关检查

  1、症状与功能改变

  ⑴夜盲: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且多发生在眼底有可见改变之前。开始时轻,随年龄增生逐渐加重。极少数患者早期亦可无夜盲主诉。

  ⑵暗适应检查:早期锥细胞功能尚正常,杆细胞功能下降,使杆细胞曲线终未阈值升高,造成光色间差缩小。晚期杆细胞功能丧失,锥细胞阈值亦升高,形成高位的单相曲线。

  ⑶视野与中心视力: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其后环形暗点向中心和周边慢慢扩大而成管状视野。中心视力早期正常或接近正常,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减退,最终完全失明。

  ⑷视觉电生理:ERG无电位反应,尤其a b波熄灭是本病的典型改变,其改变常早于眼底出现异常。EOG 暗谷、光峰趋于平坦,Arden比值明显异常。即使在早期,当视野、暗适应、甚至ERG等改变尚不明显时已可查出。故EOG对本病诊断比ERG更为灵敏。(需要重点提出的是视觉诱发电位即 P-VEP,该项检测是在后枕部安置的电极,如果多通道:全视野、周边视野、中心视野都记录不到p100波就意味着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病情不仅仅是视网膜视杆、视锥细胞变性的问题而是波及到视神经传导通路,不论有多少视力都危在旦夕)。

  ⑸色觉:多数患者童年时色觉正常,而后渐显异常。典型改变为蓝色盲,红绿色觉障碍较少。(黄斑是负责色觉功能的,色觉异常意味着黄斑功能减退)。

  2、眼底检查所见 本病早期虽已有夜盲,眼底可完全正常。俟后随病程进展而渐次出现眼底改变。典型的改变有:

  视网膜色素性变

  ⑴视网膜色素沉着:始于赤道部,色素呈有突的小点,继而增多变大,呈骨细胞样,有时呈不规则的线条状,围绕赤道部成宽窄不等的环状排列。色素多位于视网膜血管附近,特别多见于静脉的前面,可遮盖部分血管,或沿血管分布,于血管分支处更为密集。以后,色素沉着自赤道部向后极和周边逐渐扩展,最后布满整个眼底。在此同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色素脱失,暴露出脉络膜血管而呈豹纹状眼底。晚期脉络膜血管亦硬化暴露,呈黄白色条纹。玻璃体混浊,呈点状、线状、絮状混浊。

  ⑵视网膜血管改变:血管一致性狭窄,随病程进展而加重,尤以动脉为显著。在晚期,动脉成细线状,于离开视盘一段距离后即难以辨认而似消失,但不 变成白线,亦无白鞘包绕。

  ⑶荧光血管眼底造影所见:背景荧光大片无荧光区,提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视网膜血管可有闭塞,有时还可见到后极部或周边部斑驳状荧光斑。

  3、特殊临床类型

  ⑴单眼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非常罕见。诊断为本型者,必须是一眼具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典型改变,而另眼完全正常(包括眼电生理检查),经五年以上随访仍未发病,才能确定。此型患者多在中年发病,一般无家族史。

  ⑵象限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亦甚少见。特点为病变仅累及双眼同一象限,与正常区域分界清楚。有相应的视野改变,视力较好,ERG为低波。荧光造影显示病变区比检眼镜下所见范围大。本型常为散发性,但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隐性与性连锁隐性遗传的报告。

  ⑶中心性或旁中心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时被命名为“锥体细胞营养不良”)亦称逆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初起即有视力减退与色觉障碍。眼底检查可见黄斑部萎缩病变,有骨细胞样色素堆积,ERG呈低波或熄灭。早期以视锥细胞损害为主,后期才有杆细胞损害。晚期累及周边部视网膜,并出现血管改变。

  ⑷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典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各种症状和所有相关检测异常。检眼镜下亦有整个眼底灰暗、视网膜血管变细、晚期视盘蜡黄色萎缩等改变,无色素沉着,或仅在周边眼底出现少数几个骨细胞样色素斑,故称为无色素性视网膜变性。有人认为本型是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早期表现,病情发展后仍会出现典型的色素。因此不能构成一单独临床类型。但亦确有始终无色素改变者。本型遗传方式与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同,有显性、隐性、性连锁隐性遗传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