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湿性坏疽

症状概述 医患问答 专家观点 相关疾病 相关经验
症状概述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饮食禁忌

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gangrene)。坏死组织经腐败菌分解产.........[查看详情]

下肢湿性坏疽的鉴别

  距骨坏死:缺血性坏死较多见。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无肌肉起止附着的骨骼,在踝关节遭受严重损伤时,可使距骨的血供遭到完全破坏而发生缺血性坏死。最终导致距骨体塌陷变形,造成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此,预防及早期处理距骨缺血性坏死,对其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距骨骨折是距骨坏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引起距骨坏死的只占10%左右。距骨坏死要根据病因积极治疗,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坏死病)。

  下肢动脉缺血:常见疾病有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炎、动脉损伤、?动脉窘迫症及?动脉外膜囊性病,其中以前两种最常见。下肢动脉缺血症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缺血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 ,检查时可发现足背有瘀斑样改变 ,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 ,即患者的行走速度减慢 ,行走距离缩短 ,并出现跛行。患者一般行走 100米以内 ,就感到患肢麻木胀痛 ,必须停下休息片刻方可继续行走。因此 ,这种症状又被称作“间歇性跛行” ,此期也可称作“间歇性跛行期”。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 ,就进入中期 ,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 ,中期的主要特点是疼痛。患者行走时疼痛 ,休息时也疼痛 ,而且越是夜深人静 ,疼痛越剧烈 ,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晚期也称作“坏死期” ,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 ,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 ,形成溃烂。患者彻夜难眠 ,疼痛难忍。

  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脱屑、湿疹:是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之一。下肢静脉曲张指病变范围仅在下肢浅静脉,因其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影响血液回流,引起静脉延长、弯曲、扩张。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伤口分泌物检查和X线检查,如损伤或手术后,伤口出现不寻常的疼痛,局部肿胀迅速加剧,伤口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进行性贫血,即应考虑有气性坏疽的可能;伤口内的分泌物涂片检查有大量革兰染色阳性杆菌,X线检查伤口肌群间有气体,是诊断气性坏疽的三个重要依据。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虽可肯定诊断,但需一定时间,故不能等待其结果,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