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增生

症状概述 医患问答 专家观点 相关疾病 相关经验
症状概述 病因 检查 诊断鉴别 预防治疗 缓解方法 饮食禁忌

牙龈增生指牙龈组织的细胞成分增多所致的牙龈体积增大,可见于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龈组织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由局部刺激以外的因素引起的.........[查看详情]

牙龈增生的预防

  根据病史/服药史、牙龈颜色、形状、质地、增生部位等的不同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后,不同疾病治疗原则如下:

  慢性龈炎

  1.去除菌斑、结石和其他促进菌斑堆积的致病因素。

  2.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

  3.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促进疾病进展的系统性危险因素,如吸烟、系统性疾病和状态(免疫抑制)、压力、营养、妊娠、吸毒、HIV感染和药物使用等,考虑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4. 经牙周基础治疗后,牙龈增生仍明显处可考虑手术切除。

  青春期龈炎

  1.针对青春期进行口腔卫生指导。

  2.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治疗,龈上洁治,必要时刮治。必要时还可配合局部的药物辅助治疗,如含漱、龈袋冲洗和局部上药等。

  3.去除菌斑滞留因素,对于长期牙龈肥大增生,不利菌斑控制的患者,必要时可采取牙龈切除术。

  妊娠期龈炎

  1.在妊娠前三个月或后三个月,考虑延期进行牙周治疗,避免发生流产或早产。

  2.妊娠4~6个月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但操作必须轻柔,尽量减少出血和疼痛。

  3.应急的牙周治疗,如局部1%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或1%双氧水溶液含漱,可在妊娠的任何时期进行。

  4.慎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5.强调自我菌斑控制和定期牙周维护。

  6.必要时与患者的妇产科医生会诊。

  7. 增生的牙龈考虑延期到分娩以后进行手术切除,已妨碍进食的体积较大的妊娠期龈瘤,需手术切除时,可考虑在妊娠期4~6个月内进行。。

  药物性牙龈增生

  1.建议在不影响控制全身疾病的前提下,更换引起牙龈增生的药物。

  2.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消除导致菌斑滞留的因素,指导患者菌斑控制。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牙龈增生可明显好转甚至消退。

  3.对于牙龈炎症明显的患者,辅助药物治疗,可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龈袋,并在袋内置入抗菌消炎的药物。

  4.手术治疗,对于虽经上述治疗但增生的牙龈仍不能完全消退者,可进行牙龈切除加成形、也可翻瓣联合龈切的手术治疗。

  5.明确医嘱,避免术后复发。

  牙龈纤维瘤病

  1.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消除导致菌斑滞留的因素,指导患者菌斑控制。

  2.手术治疗,以牙龈成形术为主,也可翻瓣联合龈切手术。

  牙龈瘤

  1.去除刺激因素,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应彻底,在肿块基底部周围的正常组织上做切口,切除肿块连同骨膜、部分基底部牙槽骨及相应部位的牙周膜组织,防止复发。

  2.创面放置牙周保护剂,若牙龈瘤周围牙已松动,应同时拔除,同时去除波及的牙周膜及邻近的骨组织。

  3.复发后一般仍按上述方法切除,若多次复发,切除同时应拔除病变波及的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