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速度不断加快,是现在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肠癌成为排在肺癌、肝癌之后的高发肿瘤。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肠道健康。定期筛查可早期发现大肠癌,因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初筛,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筛查方法。
目录 1.大肠癌筛查刻不容缓 2.身体有这特征的人必是大肠癌 3.女子患大肠癌只因每天都吃它 4.影响大肠癌愈后的五个因素 5.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1大肠癌筛查刻不容缓
据北京市卫生局卫生播报:北京市恶性肿瘤死亡率上升速度不断加快,2007年排在该市居民死因之首,其中肠癌成为排在肺癌、肝癌之后的高发肿瘤。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肠道健康。
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据市中医院外四科主任李升明介绍: 93%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一种癌前病变),从腺瘤发展到癌需5~7年。由于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多数无症状,但也会少量出血,因此,定期进行粪隐血试验初筛,阳性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筛查方法。
粪隐血试验就是检出眼睛看不出来的粪便中的微量血液,从而提示人们肠道健康状况。值得注意的是,大肠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往往无症状,不易被发现,而有症状患者在就诊时多是中晚期,有的已经转移或合并许多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所以,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并进行治疗,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和提高大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早诊治能接近治愈状态
大肠癌根据浸润程度和有无转移,分为四期,一、二期浸润比较浅,治疗后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85%以上,接近治愈状态,所以也称可治愈的癌。 三、四期由于浸润深或已转移,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且预后不良。
我们曾对“无症状人群”普查和“有症状患者”进行比较:前者早期癌和较早期癌几率为91.7%,后者就诊组早期大肠癌的几率仅为41.1%;治疗机会和治疗效果前者也远远好于后者。我们还对一组3002名50岁以上人群连续进行大肠癌普查,16年间共发现21例大肠癌和497例大肠腺瘤,大肠癌中早期癌占94.44%;大肠腺瘤在肠镜下切除,随访仅有1例癌变,充分肯定了无症状人群筛查对大肠癌防治的作用。
30岁以上每年应做粪隐血检测
大肠癌和癌前病变不仅属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中青年人群也应重视。3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时都要做粪隐血检测。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在进行粪隐血检测的同时,要做患癌风险预测。
大肠癌患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本人曾患过大肠癌或大肠腺瘤;直系亲属患有大肠肿瘤,亲属中有多人患有其他恶性肿瘤;10年以上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有盆腔肿瘤并接受放疗的患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等。这些高危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4倍,而且发病年龄小,所以更应密切关注肠道健康,有症状及时就诊,无症状定期筛查。
2身体有这特征的人必是大肠癌
存在4大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大肠癌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可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大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与并发症的发生才出现症状。据国内资料,大肠癌患者首诊主诉症状以便血最多(占48.6%),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其次为腹痛(占21.8%),尤以结肠癌患者为多。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大肠癌的可能,尤其老年人,要引起格外重视。
便血:是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
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贫血: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通过3大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大直肠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单位组织体检包括许多中老年人都会定期做包括血液检查、腹部B超、胸透等常规体检,可很少有人会主动做肠道健康检查。而早期的大肠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应如何通过体检早期发现大肠癌呢?
直肠指诊:医生可以通过最简单直接的触诊和观察来判断肛肠疾病,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70%的直肠癌(约三分之一左右的大肠癌)可以通过肛门指检发现。大多数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诊检查发现病变。另外,通过直肠指诊检查还可明确癌肿的形状、质地和移动度等。
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其实不止大肠癌,包括胃癌等消化道肿瘤,在肿瘤发生的早期,肿瘤会侵蚀粘膜及粘膜下血管导致非常微量的消化道出血,这种极小量的出血用肉眼难以判断,这时可以通过的粪便检查发现是否有隐匿的消化道出血。对于没有胃病病史的人,如果体检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建议择时再做一次,如果还是或者持续呈现阳性那么就需要警惕了,首先要排除消化肿瘤,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部位有胃、结肠、十二指肠,在专科医生建议下进一步做肠镜或胃镜检查。
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几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这个年龄段。因此,人们应从40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警惕息肉或肿瘤引起的出血。
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观察肠道,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
目前,很少人主动做肠镜健康检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民众对大肠癌缺乏认识,二是民众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于接受,甚至恐惧。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已大为降低,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此外,也可选择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能发现并通过内镜微创处理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而从腺瘤的发生,到癌变的发生,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了其向癌转变的机会。
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进步。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涉及肿瘤生成的遗传学机制被更好地认识了。因此,人们可以更早期地发现病灶,可以利用分子遗传学监测建立更完善的分期系统;提高手术技术,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同时高效治疗药物的出现,使结直肠癌治疗方案不断更新,因而,患者的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甚至早期患者可以得到治愈。因此肿瘤治疗强调一个字“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女子患大肠癌只因每天都吃它
俞女士回忆说,她是去年12月发现身体有了变化:自己一直有便秘,那段时间有整整一周没上大号,肚子胀得要死。“仰天睡觉,觉得肚子上有个重重的东西压着,因为排不出去,饿了也不敢吃,一下子就瘦了好多。”
到医院仔细检查,竟发现是大肠癌晚期,肿瘤增大导致肠梗阻,而且盆腔内的双侧卵巢,各有一个直径10CM以上的转移性肿瘤,双侧盆腔肿大淋巴结包牢血管,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性肿大,同时大肠癌还侵犯到了输尿管。“我当场就傻了。”俞女士说,她才45岁,去医院检查前还在厂里上班。
但是跑了多家大医院,得到医生的回答就像是事先约好的一样:肿瘤太大且涉及的器官太多,手术难度和风险都极大,建议保守治疗,每天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或是可先尝试化疗,再看能不能让肿瘤缩小争取手术机会。
俞女士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然而,半个月后复查,化疗的结果并不理想,肿瘤仍在继续增大。最终她只能手术,5个多小时的手术,切除了盆腔里6个肿块,之后再做化疗巩固。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后,俞女士在生活上也特别注意起来:少吃多餐,荤素搭配,多吃新鲜蔬果。
因为她曾经请医生帮忙分析过,他认为她身上之所以会长这么多的肿瘤,可能与不好的生活习惯有关。俞女士说:在吃的方面,我是个特别重口味的人,特别爱吃霉干菜,一年365天,餐桌上的那盘霉干菜炒肉从不缺岗,炒菜的时候放一点入味,吃饭的时候夹一点下饭。
除此之外,别的菜我也喜欢红烧的,红烧肉、红烧猪蹄等,一星期要吃好几次。另外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爱吃水果,经常连续一星期都不吃。现在她知道自己的问题了,把家里的霉干菜都扔了,隔天就买点水果回家,饭后稍微弄点吃吃。
粗——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
食物中缺乏植物纤维是近年来癌症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纤维具有“清洗肠道”的功能,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内容物通过的时间,减少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尤其能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粗粮中还含有丰富的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硒是一种抗癌物质,能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吃“粗”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最好安排在晚餐。
正常人吃的频率以两天一次为宜,“三高”人士可一天两次。
2、粗细搭配可互补。
研究发现,饮食搭配以6分粗粮、4分细粮最适宜。从营养学上讲,与其单独吃玉米、小米、大豆,不如将它们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肉、蛋则是粗粮的最好搭档,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3、粗粮不宜细做。
不论哪种粗粮,都是以蒸、煮等少油、少盐的烹饪方法为佳。比如,小米、燕麦、薏米等都适合煮粥喝。
4影响大肠癌愈后的五个因素
在决定大肠癌疗效的众多因素中,肿瘤的临床分期是最重要的,此外,肿瘤的病理类型、患者的年龄、肿瘤的部和等对大肠癌的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临床分期
大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预后影响非常大。早期的由于患者初病,体质尚佳,癌肿尚未转移,康复的机率高。反之,则病期晚则预后差。
2、肿瘤的病理类型
肿瘤病理类型的高、中、低分化在决定患者的预后生存率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低分化肿瘤的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高、中分化者。
3、年龄
年龄小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同时年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确诊是多为晚期,且多是分化程度较低的粘液腺癌。
4、性别
由于男女在解剖生理上的差异,预后也有所不同,女性大肠癌患者的预后一般比男性差。
5、肿瘤的部位
不少研究发现结肠癌的预后比直肠癌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Dukes'C期病人中结肠癌预后明显优于直肠癌。直肠癌的预后也与病灶位置关系密切,无症状(如普查时发现)患者的预后显着优于有症状者。
5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刚刚过去,通过这一时段媒体和医院对各种恶性肿瘤的科普宣传,使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预防恶性肿瘤首先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今天,我们特别说说结直肠癌的防治。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占全球癌症发病率的10%,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20万例,是第二大女性常见癌症和第三大男性常见癌症。随着我国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结直肠癌位列第三,且发病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每年超过60万人死于该疾病。由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很低,约60%患者发现时已是II期和III期。
大肠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说:结直肠癌发病的中位年龄大概在56-57岁,但是患者就诊年龄群相对比较低。“在一次查房时我发现,一个病房里七张床,30岁左右的有三个。只有一个病人是40岁以上,其他的都是年轻的大肠癌患者。”
现在年轻人得恶性肿瘤已经不是很奇怪的事情,特别是结直肠癌,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年轻人喜欢吃垃圾食品、作息不规律、喜欢熬夜……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说:“我的门诊有一个27岁的患者,刚生了小孩就确诊为结直肠癌,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