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扁豆的作用与功效

  山扁豆是一种中药材,它也叫黄瓜香或者梦草,多出产于华北和两广以及云南等地,是草本植物的一种,它的种子可以入药,多在每年秋天时采收,收取以后晒干即可入药,那么这种山扁豆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呢?下面我就会一一告诉大家。

目录 1.山扁豆的简介 2.山扁豆的作用与功效 3.中药大辞典山扁豆 4.中华本草山扁豆 5. 山扁豆药材信息

1山扁豆的简介

  通用名称】山扁豆

  【其他名称】山扁豆 (《救荒本草》)

  【异名】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

  【植物形态】山扁豆 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种子(山扁豆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2山扁豆的作用与功效

  山扁豆的作用与功效

  1、山扁豆的功效

  山扁豆入药以后味甘,性平,无毒性存在,清肝利湿以及散瘀化积都是它的重要功效,在中医中经常用于人类吐、泻以及水肿和小儿疳积以及痈肿等疾病的治疗,治疗时有多种使用方式,既可煎制后服用,也可以捣碎以后外用。

  2、山扁豆能治黄疸

  山扁豆对人类的黄疸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多会取山扁豆五十克加入地星宿五钱一起加清水煎制后服用,每天服用一次即可,另外山扁豆对人类的中暑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中暑后出现的呕吐症状,治疗效果明显,用法也很简单,只需要把五十克山扁豆用水煎制后服用即可。

  3、山扁豆能治夜盲

  山扁豆对夜盲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时候,最好能把山扁豆与菊花搭配使用,具体用法就是把山扁豆一百克,加入菊花十克,再加入新鲜猪蹄一对,加入清水适量,一起炖制,炖到肉质软烂以后,可以关火,降温以后吃猪蹄喝汤就能让夜盲症明显好转。

3中药大辞典山扁豆

  药材名称山扁豆

  拼音Shān Biǎn Dòu

  别名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种子(山扁豆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性味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肝利湿,散瘀化积。治湿热黄疸,暑热吐泻,水肿,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疗疮痈肿。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②《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③《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大剂量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黄疸病:水皂角二两,地星宿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暑热叶泻:山扁豆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水肿和淋症:水皂角、萹蓄各一两,煨水服。

  ④治小儿疳积:水皂角、水杨梅、菜油各五钱,红牛膝二钱,蒸小母鸡一只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两、菊花三钱,炖猪蹄一对吃。

  ⑥治肩疮:水皂角叶、水冬瓜叶各适量,捣绒,外敷患处。(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⑦治疔疮:山扁豆鲜叶适量,捣烂,加盐少许,拌和外敷。

  ⑧治痈肿:山扁豆叶,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

  ⑨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鲜全草四两,用瘦猪肉四两煮汤,以汤煎药服。

  ⑩治漆疮:山扁豆全草适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4中华本草山扁豆

  药材名称山扁豆

  拼音Shān Biǎn Dòu

  英文名Herb of Sensitiveplant-like Senna

  别名梦草、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细密梳、细柑木、蛇谷草、野通草、地柏草、水皂角、黄瓜香、茫喜、蛇药、假牛柑、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苦麦草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mimos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扎成把,晒干。

  原形态含羞草决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60cm。多分枝,通常被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4-8cm;在叶柄的上端、最下1对小叶的下方有圆盘状腺体1枚;小叶20-50对;托叶线状锥形,长4-7mm,有明显肋脉,宿存;叶片线状镰形,长3-4mm,宽约1mm,先端急尖,中脉靠近叶的上缘,两侧不对称,干时呈红褐色。花腋生,单朵或数朵排成总状;总花梗顶端有2个苞片,长约3mm;萼长6-8mm,筒短,裂片5,披针形,被黄色疏毛;花黄色,花瓣5片,有等大,具短柄;雄蕊8-10,不等大,5长5短相间而生;子房线形,有毛。荚果镰形,扁平,长2.5-5cm,宽约4mm,被毛,果柄长1.5-2cm。种子10-16颗。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地或空旷地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全草长30-45cm。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正-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茎叶含大黄酚(chrysophanol)。

  性味甘苦;平;无毒

  归经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主黄疸,暑热吐泻,小儿疳积,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外用: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2.《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3.《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4.《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5.《广州植物志》:山扁豆,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痉挛。

  摘录《中华本草》

5 山扁豆药材信息

  【化学成份】:地上部分含正-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

  茎叶含大黄酚(chrysophanol)。

  【性味】:甘苦;平;无毒

  【归经】: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主黄疸,暑热吐泻,小儿疳积,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宜忌】:过量服用引起腹泻,孕妇多食引起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外用: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2.《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3.《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4.《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5.《广州植物志》:山扁豆,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痉挛。

  【摘录】:《中华本草》

  别 名:翼柄决明、翼轴决明、翼柄旃那、翅荚决明、有翅决明、对叶豆、印度黄槐、山扁豆、七金烛台

  原产地:衣索匹亚等热带地区(或热带美洲),台湾于 1909 年由田代安定氏从印度引入,复于 1967 年顾元亮氏从美国引入。

  分布:常被种植为庭园观赏树。

  用 途:

  1. 观赏庭园树。

  2. 行道树。

  3.药用:

  性味:全草:叶:辛、温。

  效用:

  全草:袪风燥湿,杀虫止痒,缓泻。治皮病,疮扬肿毒,便秘;种子:治蛔虫病。

  茎:株高 3~5 公尺,直立,具有多数分枝,枝条细长而粗壮,带有柔毛,幼枝有下垂现象。

  叶:大形偶数羽状复叶,长 40~60 公分,互生,小叶 8~12 对,最下位一对刚好生长于叶轴基部而抱茎,跟其他小叶保持有显著的距离,其他小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 8~12 公分,宽 3.5~4.5 公分,先端钝或极少数凹头状,基部钝而略不对称,厚纸质,边缘带红褐色,花后并延伸至叶片的先端;小叶柄短,长 0.2~0.3 公分。

  花:花黄色,多数,自花梢顶生,呈总状花序排列;花序长 50~70 公分(无花部份长 10~20 公分),先呈覆瓦状排列,后脱落(早落性);花苞尖端褐黄,下部金黄,老化的花苞逐渐由下部脱落,显露出细致的花梗,花色艳丽;花梗长 0.8~1.5 公分;萼片带有橙红色泽,膜质,5 枚大小形状相似;花瓣 5 枚多不扩展,略呈兜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 1.5~2 公分,先端钝;2 枚前位雄蕊有大而强弯曲的花药。花期秋至春天。

  果:果实为荚果,长 12~18 公分,宽 2.5 公分,四周有宽阔的翼状物,成熟时沿着腹缝线开裂,内有种子 50~70 枚;种子菱状楔形,扁平。

  特征:粗状直立灌木,幼枝和幼叶有下垂现象,一回羽状复叶,小叶 8~14 对,最顶端一对最大。秋至春季开花,花序很特别,直立于茎顶,多枝簇集,每枝约 20 公分左右,花冠鲜黄,具脱落性大笣片。荚果有翼,线形,树姿优美显眼,花香叶绿,是常见的观花及观果植物。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