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中老年人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的疾病。那么,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是什么呢?详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目录 1.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2.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注意事项 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吃什么好 4.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5.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1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中老年人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的疾病。
缺血性结肠炎通常是自发性的,其临床表现由于其严重性,累及范围,缺血损害发生的快慢,肠壁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而不同,通常可见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以往并无结肠疾病史的,而突然出现急腹症的表现,其最一致的症状和体征是:腹痛,腹泻及便血,这种失血通常量很少,疼痛发作急骤,为痉挛性,常常局限于左下腹,大便急,并常伴有疼痛,可能出现继发与肠梗阻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常可见与缺血结肠相对应部位的腹胀和触痛,一般没有明显的发热,直肠检查常可见带血的大便,心血管检查一般无阳性发现。
2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注意事项
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
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预防护理
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本病以动脉硬化所致者为多见,所以早期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可以延缓此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本病症状与体征不相符,如年龄大,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突然发生腹部绞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者,应首先考虑此病以便早些治疗。
三级预防:①在院或出院的病人应该进行扩血管治疗,定期复查血糖、血脂,控制高血压,减少或避免血栓形成及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②对已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尤其是有肠管切除者,应该注意静脉营养,病人可进食后,注意膳食调配,调整营养状态。
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吃什么好
结肠炎的饮食总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应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不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病情缓解。
适当的加强锻炼对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引起我们的患者的重视,保持好的心态积极的治疗。
所谓“缺血性结肠炎”是指由于结肠缺血而得的一种结肠病,也就是某一段结肠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供血不足,导致该段肠壁损伤或坏死。动脉硬化、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均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偶尔亦可发生于血管造影和腹部手术以后。
中老年人较年轻人更具备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性,而且这种患者目前在医院里并非少见。
因为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所以老年人更应注意规律的生活起居,避免烟酒,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尽量避免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品。此外,还应适度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室内外运动。
4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液白细胞轻到中度增高,以中性多形核细胞增多为主,大便常规检查见大量红细胞,潜血阳性。
1.影像学检查
(1)腹部平片:可出现肠壁水肿增厚、肠胀气、腹腔积液等征象。
(2)钡灌肠检查: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是本病的首选检查手段。
其表现有:
①“拇指印”征或假瘤征: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可在数天内消失。其病理基础为肠壁缺血、水肿,黏膜下的积液或积血将柔软的黏膜推向肠腔内,因此,钡灌肠时,可见肠管边缘出现多数半圆形、直径1~3cm,有柔软感的切迹,这种改变通常位于脾曲、远端横结肠和降结肠。
②锯齿征或管腔狭窄:在原来病变的基础上,如果黏膜高度水肿,则出现管腔的狭窄,如果产生表浅溃疡,则可见肠壁呈锯齿状改变。
2.纤维结肠检查 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注意坏疽型不宜做结肠镜检查。其镜下表现为:
(1)急性期:起病72h以内,黏膜充血、水肿,多见散在出血点、浅表糜烂,约半数可有浅表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界限清楚;活检可见炎细胞浸润,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形成,腺管破坏及灶性出血。
(2)亚急性期:起病72h至7天,可见典型纵行溃疡形成,并可见明显的炎性渗出物;活检可见组织坏死及肉芽修复。
(3)慢性期:起病后两周至两个月,镜下仅见轻度炎症改变,无特征性。活检整体退行性变、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增生,并可见较特异的含铁血黄素沉着。
3.CT检查 可见肠壁水肿增厚,有时可见肠系膜动脉内血栓等。
4.选择性动脉造影 只能评价血管的直径,而不能评价血流,因此,在非梗阻性因素所致的缺血性结肠炎,没有特异性表现。但当存在血管的痉挛、梗阻时,则有助于诊断。由于血管梗阻性病变仅占1/10~1/6,故本检查阴性时,不能排除诊断。
5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
绝大多数局限于肠壁内的非坏疽型病变的发展具有自限性,可以逐渐被吸收。即使部分患者发生结肠狭窄,也大部分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对有腹痛、腹泻和便血但无腹膜炎体征的患者,首先应采用积极的保守治疗,包括补液,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禁食,胃肠减压,氧气吸入等。对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凝剂,例如肝素、链激酶或尿激酶等,目前意见尚不一致。在部分患者,抗凝剂的使用有加剧出血性肠梗死的可能。病程早期充分补液对预防组织灌流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体温,每天检测血细胞比容和血白细胞。对没有明显检查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争取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确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对结肠缺血伴有结肠明显扩张的患者,可通过纤维结肠镜或经肛门插管及时进行肠腔减压,这对预防结肠缺血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约有2%的患者虽经积极的保守治疗,病情仍得不到改善,并进一步发展至肠梗死。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腹痛加重、病情进行性恶化,并出现明显腹膜炎体征或休克早期表现,如低血容量、酸中毒以及低血压,提示有发生结肠梗死、肠穿孔的可能,应考虑在积极抗休克的基础上尽早行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病死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及时与否、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一旦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和持续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很高。 手术治疗大多仅限于缺血性结肠炎的坏疽型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时,患者应采取截石位以利于术中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由于在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过程中黏膜层病变较浆膜层重,手术时结肠的切除范围有时难以确定。
术中对结肠病变范围和肠壁活力不能确定或存在疑问的患者,应常规行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缺血结肠的切除范围要充分,由于大部分患者结肠水肿明显,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高,应避免行一期结肠吻合,常规行双腔结肠造口。大部分患者病变不累及直肠,因而可在充分切除近端病变肠管的同时保留直肠,以备以后病情稳定后重建肠道的连续性。
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伴明显结肠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行全结肠切除。对于病情持续2周以上,虽经积极保守治疗病情仍无明显缓解的患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