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在冬春季多发,这一疾病也是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不让这一疾病过多的危害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这一疾病给予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说这一问题的吧:
目录 1.小孩中耳炎怎么办 2.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 3.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4.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 5.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鉴别
1小孩中耳炎怎么办
治疗方法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
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麻黄素滴鼻以减轻咽鼓管咽口肿胀,以利引流。同时要注意休息,调节饮食并全身支持治疗。鼓膜穿孔前局部可用苯酚甘油滴耳以消炎止痛,由于该药对中耳粘膜有腐蚀性,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如症状严重,鼓膜明显膨出,经治疗后无明显缓解,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后应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局部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感染控制后,穿孔多自行愈合。确定炎症消退而穿孔长期不愈转为慢性中耳炎者,可作鼓膜修补术。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手术等。
小儿慢性中耳炎的治疗
慢性中耳炎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方法。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1)局部用药:按不同病变情况选用药物:①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 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3%洁霉素液、1%黄连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液或粘脓时。②酒精或甘油制剂,如4%硼酸酒精、4%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适用于粘膜炎症逐渐消退,脓液极少,中耳粘膜水肿、潮湿者。③粉剂,如硼酸粉、氯霉素硼酸粉等,仅用于穿孔大、脓液极少时,有助于干耳。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抗生素滴耳剂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应慎用或尽量少用。③粉剂宜少用,粉剂应颗粒细、易溶解,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因粉剂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
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为改善听力,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但宜在中耳腔炎症消退、停止流脓2~3月、咽鼓管通畅者施行。对较小穿孔可在门诊行烧灼法。用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再贴一薄层覆盖物(如酚甘油薄棉片、硅胶膜等)起一桥梁作用,促使新生鼓膜上皮沿覆盖物生长愈合。有的需数次才能愈合。
2.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中耳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或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
(3)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根据病变范围,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并酌情同时行鼓室成形术以重建听力。
3.胆脂瘤型: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一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手术治疗
1、慢性单纯性及骨疡性中耳炎
(1)去除周围感染病灶,影响鼻通气的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应予手术切除和矫正,慢性鼻窦炎应进行根治,慢性扁桃体炎和增殖体肥大应予切除,尤其是小儿增殖体肥大和发炎,是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切除后往往中耳炎也加速痊愈。
(2)鼓室成形术目的为清除病变,重建听力。
(1)鼓膜修补术 中耳炎干耳1~2个月后进行。根据穿孔大小选择修补方法。
①药物烧灼补贴法 适用于穿孔在3mm以下者,局部用包宁液棉球作鼓膜表面麻醉,亦可用1%利多卡因耳道皮下浸润麻醉,用50%三氯醋酸小卷棉子将鼓膜穿孔边缘烧蚀成1~2mm白环,之后取消毒好的干羊膜片、鸡蛋内膜、蒜内衣、塑料薄膜或干纸片等,涂以生物胶或甘油,贴在穿孔表面,用酒精棉球堵塞外耳孔,亦可用小明胶海棉块塞在穿孔内。1~2周后取下贴补片观察,如穿孔边缘不见肉芽,可再进行一次烧灼。因鼓膜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增殖再生能力,一般小穿孔烧灼2~3次即可修补成功。
②组织瓣膜移植修补术 适用于穿孔大于0.4cm者。移植材料种类繁多,经证实最好为自体中胚层组织,如颞筋膜、耳屏软骨膜和乳突骨膜等。鼓膜移植分内植、外植和夹层移植等法。在显微镜下用小刮刀或刮匙将穿孔边缘上皮刮除2~3mm,如穿孔大、边缘窄,可由穿孔边缘向外耳道延长2~3mm,刮除耳道上皮,造成供皮创面。取少许蘸有青霉素的明胶海棉颗粒垫在鼓室内,取备好的移植片贴敷在刮好的鼓膜表面,外用明胶海棉填塞,为外植法。如将鼓膜穿孔内层粘膜刮去,将移植物片贴补在穿孔之内,为内植法。内外植入法效果相同,可根据术者习惯选用。夹层法最适用于边缘部穿孔者,在靠近穿孔边之外耳道于距鼓环外3~5mm处,环形切开皮肤及鼓膜边缘表面,取筋膜或骨膜片植入耳道皮下及鼓膜表层与纤维层之间,有利于愈合。
听骨链修复术 慢性中耳炎听骨坏死很多,最常见的是砧骨长脚,术中应修复听骨链。如砧骨长脚坏死,可将砧骨体下拉与镫骨相接;如砧骨消失,应转移锤骨长突与镫骨连接,亦可做人工砧骨连接;如只有镫骨或足板,可做鸟听骨和小鼓室成形。
(2)上鼓室鼓窦凿开术 于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耳内切口,将外耳道上方皮片连同鼓膜后份翻向前下,暴露上鼓室外侧壁,用骨凿或电钻去除外侧壁,开放鼓窦入口,暴露所有骨质破坏和胆脂瘤病变。清除所有坏死粘膜、肉芽,清除坏死的部分听骨和胆脂瘤,剪去锤骨头,冲洗止血后,将外耳道皮片拉回压向鼓窦区,并可取颞筋膜或骨膜贴补于鼓膜穿孔之下,外用碘仿条填塞。此术亦称改良性乳突根治术。
(4)乳突根治术 于全麻下进行,亦可试用局麻。乳突发育很小,用耳内切口,一般用耳后切口。暴露乳突,用电钻或骨凿将整个乳突病变小房去除,彻底刮除肉芽和胆脂瘤,如进行根治应扩大鼓窦,去除外侧骨壁即断桥,削底外耳道后骨壁至不低于砧骨窝水平,否则易损伤面神经垂直段。在明视下手术,勿损伤脑膜板、乙状窦板、面神经和半规管。如疑有颅内并发症,即使骨壁完整,也应磨开骨板进行探查。如病变不重,外耳道皮肤正常,可将外耳道皮片由鼓窦处纵行剪开,分成上下两瓣推向前方,亦可完全切除,然后清理鼓室病变,最好在显微镜下明社中进行。除保留镫骨及圆窗口外,鼓室内坏死粘膜、肉芽、坏死听骨、胆脂瘤及鼓膜张肌等,应予一并清除。如鼓室病变不重,听力损失不大,咽鼓管功能正常,可望二期进行鼓室成形术者,清理病变组织时可以略有保守,否则病变均应清除干净,尤其是咽鼓管鼓口病变粘膜、肉芽,清除不尽往往是术后继续流脓的主要原因。一般乳突根治术后,外耳道、鼓室、鼓窦及乳连成一大空腔,将保留的外耳道后壁皮片分成上下两瓣翻向乳突腔内,固定在耳后软组织上,外用碘仿纱条填塞。术后9~10日取碘仿纱条,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后即可干耳。手术后遗留大空腔的缺点是,遇有冷热空气和水刺激可发生眩晕和头痛。所植皮片很薄,供血不足,容易发生上皮剥脱,产生溃疡,再度流脓,或上皮堆积形成胆脂瘤。为消除术后空腔,60年代曾盛行乳突腔填塞术,即主中保留完整的外耳道后壁皮肤,然后取附近带蒂颞肌瓣和胸锁乳突肌瓣填充干乳突腔内,亦有用自体肋骨、髂骨移植,甚至充填异体骨者。经远期随访,虽有个别骨头感染脱落或肌瓣吸收,腔隙复现,还有少数复发胆脂瘤者,一般术后均无痂皮产生,很少再发生感染,仍有采用价值。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鼓膜穿刺及鼓膜切开在小儿中不常用;对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小儿应作鼓膜置管术,通气管一般留置半年以上。鼻腔使用麻黄素或激素滴鼻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短期可服用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手术等。
2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种诱因导致咽鼓管阻塞不通畅以后,其通气功能发生障碍,经鼻腔的气体不能与中耳腔内气体进行交换,同时中耳鼓室内气体不断被吸收,结果鼓室内出现负压,经外耳道传递的大气压导致鼓膜不同程度内陷,患者会有耳闷胀的感觉。随着中耳粘膜内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鼓室积液,此时积液多为浆液性。
(1)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鼻咽部感染或分泌物易进入咽鼓管,加上咽鼓管软骨部弹性低,当鼓室处于负压时易塌陷阻塞咽鼓;
(2)儿童常见的鼻炎、鼻窦炎等,可因脓性鼻涕流到鼻咽部刺激咽鼓管粘膜产生炎症或直接阻塞咽鼓管口;
(3)腺样体过度肥大可压迫阻塞咽鼓管咽口,慢性腺样体炎也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性感染;
(4)儿童抵抗力低,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哪些?以上就是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介绍。除了要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外,建议10岁以下的儿童要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然有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建议到到权威的医院耳科门诊诊治,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治疗。
3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有什么症状?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炎的一种,在临床上患者常常表现为耳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通常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比较常见,为了避免出现延误的情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吧。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1、耳痛:急性发作的患者会有隐隐耳痛,可能为持续性耳痛,也可能为短暂性的抽痛,而慢性发作的患者一般耳痛的不明显。
2、耳鸣:患者常常有低调间歇性的耳鸣症状,若有若无,尤其是在患者头部活动或打哈欠、擤鼻涕的时候,会有气过水声的感觉。
3、听力减退:同时伴有自听增强的症状,当患者的头位向一侧倾斜的时候,使积液暂时离开中耳得到短暂的听力改善,对于积液比较粘稠的患者,其听力与头位发生变动没有太多的影响。
4、其他:耳部周围的皮肤摸上去没有感觉,耳内也会出现闭塞或闷胀的感觉,一般在按压耳屏后可以暂时减轻症状。
如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低下、反应迟钝时就要引起注意,以免受到中耳炎的严重影响。
4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发病,多发于2~3岁。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对婴幼儿的危害极大。那么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还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危害有哪些?
由于小儿的生理构造特殊,咽鼓管较短,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力弱,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骨壁容易发生塌陷。因此先天性腭裂儿更易患本病。
同时,小儿增殖体肥大较多见,易造成咽鼓管咽口阻塞。中耳为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小儿尚未发育成熟。这些都可能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一、该病以被忽视。小儿患本病时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而耳部极易被忽略。如单耳患病,可因一耳听力正常,更易被忽视。
二、治疗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并发症,丧失听力不可逆。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
三、学语困难,聋哑相伴。由于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时期,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5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鉴别
分泌性中耳炎要和急性中耳炎鉴别;用鼓室图证实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临床应监测分泌性中耳炎的侧别,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合并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1、传导性耳聋须与鼓室硬化、听骨链中断等鉴别。
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听骨链中断外,头部外伤也可引起。如鼓膜完整,听骨链中断者声导抗图呈超限型(AD型),纯音测听骨气导差大于40dB。鼓室硬化是中耳黏膜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鼓膜及鼓室黏膜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纤维组织增生。透明变性,局部钙质沉着乃至骨化,听骨链固定等。化脓性及非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听功能检查示传导性聋,听阈可提高35~65dB。鼓膜大多有穿孔,残余鼓膜增厚、内陷。局部有大小不等的钙斑;鼓室内壁有时可见粉红色或灰白色高低不平的硬化灶。少数鼓膜完整。紧张部可见萎缩性瘢痕、钙斑、鼓膜混浊、增厚。
2、蓝鼓膜者须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相鉴别。
胆固醇肉芽肿亦称特发性血鼓室,病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本病鼓室内有棕褐色液体聚积,鼓室及乳突腔内有暗红色或棕褐色肉芽,内有含铁血黄素与胆固醇结晶溶解后形成的裂隙,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鼓膜呈蓝色或蓝黑色。乳突X线拍片示气房模糊,颞骨cT片见鼓室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少数有骨质破坏。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为血管性肿瘤,可突入鼓室。病人有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瘤体巨大者有明显骨质破坏,颞骨CT扫描有助于诊断。
3、鼓室积液须与脑脊液耳漏、外淋巴漏鉴别。
颞骨骨折并脑脊液漏而鼓膜完整者,脑脊液聚集于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根据头部外伤史,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颞骨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可资鉴别。外淋巴瘘不多见。多继发于镫骨手术后,或有气压损伤史。瘘管好发于蜗窗及前庭窗,耳聋为感音性或混合性。
4、需排除鼻咽部肿瘤。
对成人的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有无鼻咽部肿瘤,特别注意有无鼻咽癌的可能.仔细的鼻咽部检查及血清中EBV—VCA—IgA抗体测定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必要时行纤维鼻咽镜检查和鼻咽部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