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类发病都很广的疾病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更是很高。我们国家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本病如果是注意了小孩子的营养饮食搭配,则可以有效预防。小孩子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小孩缺铁性贫血吃什么好呢 2.小孩子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 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4.宝宝贫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5.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1小孩缺铁性贫血吃什么好呢

  1.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有动物肝脏, 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 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

  2、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如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源。

  3.黄豆及其制品。 黄豆在我国人民营养及儿童营养方面的重要性及地位已有不少营养学家提到过。 每1¨克黄豆及黄豆粉中含铁11毫克,人体吸收率为7%,远较!米面中的铁吸收率为高。

  4.芝麻酱芝麻酱。

  富含各种营养素,是一种极好的婴幼儿营养食品。每仰克芝麻酱含铁“毫克,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 磷、蛋白质和脂肪,添加在多种婴幼儿食品中,深受儿童们欢迎。绿色带叶的蔬菜虽然植物性食品中铁的吸收率!不高,但儿童每天都要吃它,所以蔬菜也是。

  5.补充铁的一个来源,木耳和蘑菇铁的很高。

  尤其是木耳,自古以来,人们作为补血佳品,此外海带紫菜等水产也含铁比较高。

2小孩子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

  营养性贫血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3岁以内宝宝约有30-40%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以6个月-2岁发病最多见。营养性贫血的发病比较有规律性,临床上发现大多生在6个月到2岁的小孩,这个时期是孩子的萌芽阶段,就是开始长乳牙到乳牙发育完全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之后,营养性贫血的发病就减少了。

  贫血的原因,常见的有四个。第一个就是先天储铁不足。正常胎儿从母体获得铁约225mg,可供出生后4—5个月生长之用。如果妈妈缺铁性贫血严重,孩子体内铁元素的储备往往是不够的,或者是孩子早产,多胎,从母体获得的铁不足以致生后3—4月就可能发生贫血。第二种情况就是生长发育的因素。随着宝宝高速的生长发育,体重增长,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大,若不及时供给足够的铁,就可能发生贫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原因很多,除了上面介绍的原因之外,还有比如因为先天原因而导致身体储存的铁不足,最后也会导致贫血。另外,如果在分娩的过程当中胎儿的出血太多,或者母亲怀孕期间本身就患有贫血病,则也可导致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1.贫血本身的表现

  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①缺铁潜伏期:在缺铁初期,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竭,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亦称缺铁潜伏期。②缺铁性贫血早期:当贮存铁消耗,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③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着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右,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的中、重度的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着。

  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和粘膜颜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即所谓贫血的一般症状。这些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带氧量减少所致的组织缺氧的表现。症状的轻重与贫血的程度不一定平行,很多自觉症状往往与贫血的发生程度、发病的缓急及机体各器官的代偿能力有关。

  2.组织中缺铁和细胞含铁酶类减少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表现

  有一些症状不一定是贫血本身所引起,而是组织中缺铁或酶的功能紊乱所引起。疲乏、烦躁和头痛等在缺铁的妇女中较为多见,这些症状在贮存铁已消失而贫血尚未出现时即可出现。因此有可能这些症状与贫血关系不大,而是因组织中缺少含铁的酶或含铁的蛋白质(除去血红蛋白)而发生的功能障碍所引起。

  消化道粘膜病变:舌乳头萎缩,舌苔光红,舌有烧灼感,口腔粘膜变薄,上皮细胞角化,口腔炎,舌炎,唇炎,口角皲裂等,均为组织细胞中缺铁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约有1/2的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胃粘膜功能降低而导致胃酸分泌缺乏,有时可发生萎缩性胃炎,后者又可使铁质吸收困难,使贫血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的症状如纳呆、腹胀、嗳气、便秘为缺铁常见症状。有一些缺铁患者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煤球、冰块、粉笔、浆糊、石灰、生米等。

  外胚叶组织病变: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出现直的条纹状隆起,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称为反甲。皮肤干燥,皱褶、萎缩。头发蓬松,干燥少津,脱落。主要由于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皮肤上皮细胞功能降低,同时伴有胱氨酸缺乏所致。

  3.引起缺铁的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和并发症,如出血是引起患者就医的原因之一,消化性溃疡出血可有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月经过多可有痛经,周期缩短,月经量增多等。

  贫血严重者,除面色白光白或苍黄外,皮肤常有微肿,这在严重钩虫病患者多见,农村称为“黄胖病”。有些儿童患者可出现发育障碍,这与营养不良、寄生虫病造成的缺铁与铁蛋白质都有关。部分患者有麻木感,但无客观的神经系体征。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4宝宝贫血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1、缺铁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宝宝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2、缺铁使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好,使宝宝消化能力减弱。

  3、贫血可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宝宝稍一运动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不适。

  4、贫血使宝宝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肌肉软弱无力。

5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 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 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 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 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 1µ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µ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 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µg/ml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