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截瘫患者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同,基本上所有的截瘫患者都是从下身开始的,所以才有高位低位之分。所以也就有了高位截瘫的出现。生活中我们要对“高位截瘫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有一定的认识,只有认识了截瘫的病因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做好它的预防工作,这样就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
目录 1.高位瘫痪的发病原因是哪些 2.高位瘫痪病人的饮食宜忌 3.高位截瘫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4.高位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5.高位瘫痪病人怎样进行行走训练呢
1高位瘫痪的发病原因是哪些
一、结核所致截瘫:原有脊柱结核史或有结核中毒症状,病变多发生在胸椎或颈椎。病程缓慢,多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四肢或双下肢无力、发硬、发挺,患处可有后凸或侧弯畸形,棘突间隙不增宽,X线片示椎体有溶骨性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可有相互嵌入,椎旁有脓肿阴影。血沉增快。
二、转移瘤所致截瘫:有原发肿瘤治疗史(子宫颈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等)。截瘫症状逐渐出现,病程缓慢。线片示椎体疏松呈前后一致性挤压,有溶骨或虫蚀样破坏,有成骨型斑点和块状硬化影,或有成骨和溶骨型的混合影像。上下椎间隙一般无明显变化。
三、肿瘤所致截瘫:多见于椎体血管瘤、椎体巨细胞瘤。是截瘫的病因之一。
四、截瘫的病因外伤所致截瘫:脊柱骨折或骨折--脱位所伤及脊髓或马尾神经。
上述就是专家对“高位截瘫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做出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朋友能在生活中及时有效的预防疾病,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中一旦有截瘫的发生,患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了病情,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2高位瘫痪病人的饮食宜忌
根据引起瘫痪的病因,调整饮食宜忌。忌浓茶、酒类、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膳食纤维,增加胃肠蠕动,食物不可过于精细,以预防便秘发生。
应供给营养丰富和易高位截瘫消化的食品,必须满足蛋白质、无机盐和总热能的供给。多饮水并常吃半流质食物,瘫痪病人常有怕尿多而尽量少饮水的心理,这对病人是不利的,瘫痪病人应有充足的水分供应,病人清晨饮-杯淡盐水可预防便秘。
由于病人卧床时间长,肌肤受压散热差,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如食用一些清热解毒活血清凉之品,像冬瓜、金针菜、木耳、黄瓜、茄子、水炖鲤鱼、鲈鱼、黑鱼等;多喝些汤类,如猪骨头冬瓜汤、紫菜汤、鸭血汤、丝瓜蛋汤等;水果饮料可食西瓜、香蕉、椰子汁等,还可用绿豆汤或赤豆汤,绿豆百合汤等,注意温饮,冬天可使用牛肉汤等温补之品,大热之物要忌用或慎用。
在增加蛋白质摄取时必须评价肝和肾功能,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热量,可以节省蛋白质。尽管文献还没证明维生素缺乏增加发生褥疮压疮的危险,但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构建新组织和对损伤组织的愈合中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上,维生素C、维生素A和锌是很有益处的,应尽可能在食物中补充。
高位截瘫病人的饮食宜忌的后,病人在生活中,不要喝茶,如果口渴了可以喝一喝白开水,另外饮食上不要吃些辛辣的东西,多吃水果。另外戒烟戒酒,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能够有效地促进肠道的消化。
3高位截瘫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因尿潴留需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和结石。
防止方法:
①插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技术,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
②冲洗膀胱每日1~2次,可用生理盐水,3%硼酸液或0.1%~0.05%呋喃西林液冲洗。
③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以训练形成自动膀胱,避免膀胱长期空虚而挛缩使膀胱容量减小。
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3000毫升以上。
⑤膀胱残余尿量小于100毫升时即可拔除导尿管。
⑥有感染时使用抗菌素治疗。目前认为预防泌尿系感染处理尿潴留的最好措施是不予留置导尿管,采用4小时一次的间歇性导尿。
2.关节僵硬和畸形的防治。因肢体瘫痪或痉挛在下肢常发生足下垂,髋内收畸形,关节也常发生僵硬。另外在髋关节周围可发生异位骨化。防治办法是每日被动活动和按摩肢体,把肢体关节置于功能位,用护架支起被褥,防止压迫足趾形成足下垂。
3.防治褥疮。截瘫病人皮肤失去感觉,局部血循不佳,骨隆起部皮肤长期受压后易发生褥疮,引起感染和炎性渗出,并可向深部发展达到骨骼引起骨髓炎,褥疮不易愈合甚至可因大量消耗和感染而死亡。防止方法:
①保持床垫平软,避免尿粪污染,定期清洁保持皮肤干燥。
②两小时翻身一次,日夜坚持。
③对骨隆起部位。如骶骨、大粗隆、足跟、髂骨嵴等处,用软垫或气垫保护。局部每日用25%~50%酒精擦洗,滑石粉按摩。
④若已发生褥疮可行理疗、紫外线照射,换药时剪去坏死组织,并应用一些化腐生机类药物。待炎症控制,肉芽新鲜时作转移皮办闭合伤口。
4.呼吸道感染的防治。高位截瘫患者肋间肌麻痹,肺活量小,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肺部感染。防治办法是鼓励翻身、咳嗽,按肤协助咳痰,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每日作蒸气吸入2~3次。分泌物粘稠量多,无力排出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4高位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此病是伦敦生理学家Robert Bentley Todd在1849年首先描述了该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Todd’s麻痹是一种发生在癫痫患者身上的神经系统的异常,即是在癫痫发生出现的短暂瘫痪。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2、偏瘫:偏瘫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3、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对侧肢体偏瘫,脑桥外侧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变位于脑桥腹外侧部,是脑桥常见的病变部位。
4、痉挛性截瘫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种遗传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避免近亲结婚,做好婚前检查,本病患者尽量不结婚或结婚后不要生育,病程中应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过早卧床而致残废,本病发展缓慢,只要注意护理,可维持数十年生命。
5、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是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的结果。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MND)为一组原因不明,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核,以缓慢进展行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肢体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存,而不累及感觉系统、植物神经、小脑功能为特征。
5高位瘫痪病人怎样进行行走训练呢
一、对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不要急于给他们制作、佩带支具,要想方设法挖掘其残存的潜力,提高其肌力级别。如果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则可对患者进行不带支具的行走训练,特别是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Ⅳ级或Ⅴ级者,一般可以很容易地离床活动。
二、对完全性脊髓损伤者,需要判断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然后加以训练。原则上第4胸椎以下损伤者可以做到室内行走,第7胸椎以下损伤者能够恢复到室外行走。
三、对符合行走要求的截瘫患者,首先要进行直立性训练和上肢肌力训练。可先借助起立平台做直立训练,一般每天训练3次,每次半小时,训练时间为3~4周。上肢肌力可采用哑铃和支撑器训练,每次应训练到肌肉产生酸痛,但不影响下一次训练为止。
四、进行独立站立和平衡训练,可在长3米、宽0.8米、高1米的平行杠内进行。治疗人员须协助病人双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时避免屈膝,每天训练2~3次,总时间为3小时。
五、根据不同的损伤平面,为病人制作、佩带相应的支具,常用的有踝足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髋膝踝足矫形器、截瘫步行训练器。对第2腰椎以上损伤者,应优先选用截瘫步行训练器;第2~4腰椎损伤者,可选用膝踝足矫形器;第5腰椎以下损伤者,选用踝足矫形器。
六、在平行杠内借助合适的支具行走。训练时不求数量,但要讲究质量,待病人能按要求完成转移体重—摆腿—再转移体重—摆另一条腿的动作后,再加大训练量,每天最大训练量可达1公里左右。这项训练一般要持续1~6个月。
七、在助行器支持下训练行走。在完成平行杠内支具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后,就可进行助行器内的行走训练,训练要求同上一步。
八、双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和单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多数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助行器内的行走训练后,均可过渡到使用腋拐行走的程度。
让截瘫患者独立行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那些胸椎损伤者,训练的过程是痛苦而枯燥的,训练的效果也是非常缓慢的。即使能走了,姿势也不好看。这需要病人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因为自己行走不仅仅是要达到室外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减少威胁生命的呼吸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