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患者护理

  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瘫痪是上、下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病变所致。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卟啉病、大红细胞性贫血及维生素B12缺乏等。下面,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目录 1.瘫痪患者护理 2.瘫痪的临床表现 3.瘫痪病人康复训练方法 4.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5.截瘫和瘫痪有什么区别

1瘫痪患者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重视病人的思想工作。瘫痪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家属须鼓励病人乐观豁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与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

  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肘关节应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防止足下垂,应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侧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撑物。

  加强瘫痪肢体的活动: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等,可防止肢体挛缩、畸形。

  预防并发症: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2小时翻1次身,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个人卫生,可以擦浴,但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在翻身时应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要有足够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保证足够营养。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给1杯热饮料(根据习惯可采用热开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可用甘油栓或中药,仍然不能排便时,应予灌肠。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应放置导尿管,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瘫痪有好转时,患者要积极主动地锻炼日常生活技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脱穿衣服、洗脸、吃饭等。

2瘫痪的临床表现

  1.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点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由于皮质运动区及下行的锥体束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损常导致整个肢体瘫痪(单瘫,monoplegia),一侧肢体瘫痪(偏瘫);双侧病变可引起双下肢瘫痪(截瘫,paraplegia)或四肢瘫,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急性严重病变如急性脑卒中,急性脊髓炎,由于锥体束突然中断出现脊髓休克期,肌肉牵张反射受抑制呈现软瘫,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持续数天或数周后牵张反射恢复,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休克期长短取决于病损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由于肌梭对牵张反射敏感性较病前更灵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张力更高,表现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现象。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 瘫痪肌肉的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使单突触牵张反射中断),肌萎缩早期(约数周)出现(前角细胞的肌营养作用障碍),可见肌束震颤,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低和失神经电位。

  2.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

  (1)上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 ①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性病损导致对侧单瘫,亦可为对侧上肢瘫合并中枢性面瘫,刺激性病灶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口角,癫痫。②皮质下白质 为皮质与内囊间投射纤维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可引起对侧单瘫,愈深部的纤维愈集中,可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③内囊 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瘫和肢体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④脑干 一侧脑干病变累及同侧脑神经运动核和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产生交叉性瘫痪综合征,即病灶同侧脑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⑤脊髓 半切损害病变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痉挛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病损同节段征象常不明显。横贯性损害:脊髓损伤常累及双侧锥体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完全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导致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2)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临床表现①前角细胞 瘫痪呈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如颈5前角细胞病变引起三角肌瘫痪和萎缩,颈8~胸1病变可见手部小肌肉瘫痪和萎缩,腰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腰5病变踝关节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慢性者因部分损伤的前角细胞受病变刺激出现肉眼可识别的肌束震颤(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仅肌电图上可见的肌纤维颤动(fibrillation),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②前根 呈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多见于髓外肿瘤压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变,因后根常同时受累,可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③神经丛 引起单肢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臂丛上丛损伤引起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瘫痪,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区,手及前臂桡侧感觉障碍。④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可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如桡神经受损导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瘫痪,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隙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对称性四肢远端弛缓性瘫痪,伴肌萎缩,手套-袜子形感觉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等。

  此外,判定瘫痪时应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导致的运动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强直或运动迟缓,因肢体疼痛不敢活动等。

3瘫痪病人康复训练方法

  1.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2.按摩翻身:先按摩健康一侧,再按摩患侧,对肩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定期做旋转运动。同时经常帮病人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形成。 床上运动:利用躺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如练习抬头、挺腰、收腹、伸屈、抬腿、坐起,练习臂力等,为站立行走创造条件,再做好下床的准备。

  3.站立训练:开始由家人或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支撑,也可利用拐杖等,先练习站立,等站稳后撇开支撑物慢慢移动身体。 当病人能够站稳而无疲劳感时,可开始步态的锻炼,迈步一开始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绳套于患者患脚,协助抬脚起步,但要特别注意防止行走时跌倒。

  4.细微动作锻炼:上肢功能锻炼先从大关节逐渐到小关节的被动活动,而细微动作的锻炼,主要是练习抬臂,抓、拿、拾物等,还要充分利用小物品如:健身球、健身圈等进行锻炼。€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瘫痪病人如何进行康复训练,我们应将以上方法告诉我们身边所有的人,给所有瘫痪病人带去健康,也带去一份温暖。

4瘫痪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亦称周围性瘫痪。四肢呈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是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引起的,表现为四肢成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强直性肌肉无力,在原发性侧索硬化中是肢体远端部位的肌肉无力,在进行性假性延髓瘫痪中则以后组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的无力症状为主.肌肉束颤与肌肉萎缩可能发生在许多年以后.这些疾病通常在进展若干年以后才造成病人活动能力的全部丧失。

  2.下肢中枢性瘫痪是先天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积水严重,进展较快时,亦可出现,其症状为反复呕吐。脑退行性变,脑发育障碍,四肢中枢性瘫痪,尤以下肢为重。

  3.下肢肌肉瘫痪:是脊髓压迫症的症状表现。感觉障碍,肌肉运动障碍与肌腱反射改变,括约肌功能障碍,营养性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临床表现。

  4.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见于坐骨神经损伤,诊断依据,外伤史或注射史,大腿以下或膝以下肌肉瘫痪;神经分支支配区肌肉瘫痪。小腿以下区域部分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可确诊。

  5.眼肌瘫痪:动眼(第Ⅲ)、滑车(第Ⅳ)及外展(第Ⅵ)三对颅神经都是支配眼球肌肉的运动神经,头颅损伤可影响眼外肌及Ⅲ、Ⅳ、Ⅵ对颅神经而引起各种形式的眼肌瘫痪。主要做眼科检查、颅脑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6.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一侧副神经脊髓支的单独损伤或其脊髓核损害时,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瘫痪,并有萎缩,因对侧胸锁乳突肌占优势,故平静时下颏转向患侧,而在用力时 向对侧转头无力,患侧肩下垂,不能耸肩,肩胛骨位置偏斜,以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萎缩,因肩胛骨移位,使臂丛神经受到慢性牵拉,使患侧上肢上举和外展受限制, 晚期由于瘢痕刺激可发生痉挛性挛缩(斜颈)畸形,双侧损害时,病人头颈后仰及前屈无力,颅底骨折或枪弹伤引起的副神经损伤,颈静脉孔区病变,枕骨大孔区病变,脑桥小脑角巨大病变及颅底广泛性病变引起的副神经损害及延髓核性瘫痪常与后组脑神经及其他脑神经损害同时出现,而脑干核性麻痹时,脑神经的损害常为多及双侧性。

  7.上肢周围性瘫痪是指发病部位在上肢的周围性瘫痪。1、发病时血清钾降低,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病时血清钾升高,可达5-7mgEq/L,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或血钾正常,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2、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上常有低血钾改变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降低、U波明显且常与T波融合,其低钾的表现常比血清钾降低为早。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初是T波增高,QT间期延长,以后逐渐出现R波降低,S波增深,ST段下降,P-R间期及QRS时间延长。

  8.耳源性面神经瘫痪是指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面神经某段所致的单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多见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及其并发症。患侧周围性面瘫、并随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而伴有同侧听力过敏,舌前2/3味觉消失,眼干等症状。

  9.四肢瘫痪是指四肢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

  10.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见于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尼曼-匹克氏病 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

  11.Todd瘫痪(遗留暂时性局部肢体的瘫痪或无力):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它最常见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以后,并在癫痫的发作过后,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或偶尔持续几天。

5截瘫和瘫痪有什么区别

  1、瘫痪是指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由于神经技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不能正常进行工作。 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2、截瘫,是指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