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肝炎,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肝细胞病变的一种病症,如果发展到晚期,就会成为重型肝炎。那么很多肝炎患者可能担心,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都是什么呢?专家表示,重型肝炎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乏力,恶心,没有食欲,情况严重的直接引起肝脏功能衰竭。下面具体看看临床症状。
目录 1.重型肝炎的引发诱因 2.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3.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4.患有肝炎不能吃什么呢 5.有关肝炎的五个误区
1重型肝炎的引发诱因
1、用损肝药物也是主要的引发肝炎的原因。四环素、红霉素、雷米封、利福平、甲基多巴、双醋酚汀、磺胺类、麻醉药等许多药物会加重肝脏的损伤。通常用作退热止痛的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对肝脏也有毒性作用。
2、劳累。病后劳累:肝脏是人体制造和贮备能量的主要场所,有“火力发电站”之称。发生肝炎后,肝脏产能和贮能的能力显著下降,如果此时机体仍因剧烈运动或劳动消耗过多的能量,势必加重肝脏负担,不利病情好转,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这也是引发肝炎的原因。
3、病毒感染: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这也是引发肝炎的主要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
2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甲、戊病毒及其它泛嗜病毒如EBV、CMV等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划分。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①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②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③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提高警惕,第一是极度乏力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然后是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还有有明显出血倾向:牙龈出血不易止住。黄恒迅速加深伴有中毒性鼓肠、肝臭等。
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挽救和修复严重损害的肝细胞,使患者的肝细胞有机会“再生”,从而提高存活率。因此,基础治疗、支持治疗、重症监护、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是有效而必要的。
3重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一、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办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是重型肝炎。
诊断标准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PT明显延长,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u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称为腹水型。
诊断标准三、慢性重型肝炎
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2、慢性HBV携带史;
3、无肝病史及无HBV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4、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
5、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者重叠甲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
4患有肝炎不能吃什么呢
1、忌过量吃糖:对于肝炎患者来说,平时要注意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因为对于患有肝炎的患者来说,肝脏器官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而身体的很多酶类也会因此而活动失常,这样就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因而患者在吃了过多的糖之后就会使得血糖升高,进而很可能会引发糖尿病,因此,肝炎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吃糖。
2、忌食松花蛋:松花蛋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其实,不论是肝炎患者还是健康的人多吃松花蛋对于身体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松花蛋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含有一定的铅元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会取代钙元素,因此,长期食用这种食物就会导致人体钙质缺乏,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铅中毒,对此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3、忌吃臭豆腐: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不能吃臭豆腐,因为臭豆腐是通过发酵而做成的,豆腐在发酵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而且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对蛋白质有很好的腐化作用,肝炎患者吃了这种食物对于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还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肝炎患者平时应注意不能吃这种食物。
5有关肝炎的五个误区
误解一:所有肝炎都有传染性
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
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
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自身免疫性肝病:同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
以上这些肝病,并没有传染性。另外,由于各种肝炎常导致肝功异常(以转氨酶和 / 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所以大众常常会觉得「肝功异常」或「黄疸」本身就有传染性。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肝炎的结果,是没有传染性的。
误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离
在常见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
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是甲型肝炎传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类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是发达国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戊型肝炎也曾出现过水源污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较为多见的还是食物污染所致的散发病例。
预防这两种消化道传染的肝炎,应注意做到:
1、勤洗手,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注意用餐卫生,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解三: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或丙肝。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两种肝炎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
误解四:得了乙肝一定会发展成慢性肝炎
感染乙肝病毒6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90%,而婴幼儿时期(0~5 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自从2000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14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经降至0.32% 。
误解五:乙肝是母亲遗传给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常表现为母亲与孩子或兄弟姐妹间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误以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甚至不敢结婚生育。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的疾病。而传染病则是一个本来健康的个体,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显然,乙肝并不是因为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差错,而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这是母婴传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怀孕时,母亲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胎盘剥离等情况,使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也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
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原因的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母亲通过体内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