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科学地对脑血管病人进行护理和康复,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疾病。一般病情严重,复杂多变,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常伴有感觉丧失,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是一类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虽然经过精心的治疗,但仍会遗留不同的并发症,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
目录 1.脑血管病恢复期 2.微创治疗脑血管病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4.脑血管病的饮食保健方法有哪些 5.脑血管病怎么诊断
1脑血管病恢复期
(1) 预防残疾:在脑血管病未发生时应积极预防各种诱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一旦脑血管病发生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残疾的产生。如果残疾已经产生则应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防止残疾继续恶化、加重将残疾程度尽可能减轻。
(2) 功能训练:康复治疗与临床治疗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恢复机体的功能。所以康复治疗的着眼点首先是为恢复机体功能障碍而进行的功能训练。必须强调对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某器官的功能而是要满足患者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劳动等方面的需要。所以脑血管病的功能训练就不单是指对某器官的功能训练其训练范围很广包括运动、感觉、知觉、心理、智能、语言交流、社会活动、职业需要等方面的训练。理想的功能训练结果应该是既能独立完成必需的功能活动同时又能适应环境。
(3) 整体康复:所谓整体康复就是从躯体上(生理上)、精神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对脑血管病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康复。康复的着眼点不仅是遭受损害和功能障碍的器官或肢体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和从事职业工作的整个“人”的康复。
(4) 重返社会:脑血管病致残者不能参加或不能很好地参加社会生活不能平等地分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对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损失。为了使脑血管病致残者不离开社会生活的主流康复治疗应该能使致残者改善功能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要对生活和工作环境作必要的改变使之适应致残者的功能状况以便使致残者能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成员重新参加社会活动分享社会福利同时履行社会康复为社会再做贡献。
2微创治疗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主要有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中,脑中风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多年来,我们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微创”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和硬通道穿刺技术,通过一个5毫米的微孔即可实现对血肿的清除。
近年来开展的血管内治疗(介入治疗),更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特点是不开刀、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主要治疗的疾病有:
1、脑梗塞的动脉溶栓治疗,可溶解血栓,恢复梗死区的供血,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偏瘫等症状,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但治疗必须及时。
2、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可应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使不手术治疗脑动脉瘤成为可能。
3、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通过介入手段应用胶合剂闭合畸形血管,为许多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治疗途径。
4、颈动脉支架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在狭窄处放置支架,扩张颈动脉,改善脑供血,大大减少脑梗塞等的发病率。
5、脑肿瘤的栓塞治疗,尤其是对于血供丰富的肿瘤施行先栓塞再手术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术中出血,使手术更安全。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一、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1、安静卧床,切忌任意搬动病人,有条件的地区应就近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发生紫绀、呼吸困难、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应及时输氧,充分吸痰,甚至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3、加强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瘫痪病人应定期翻身、拍背、吸痰、清洁口腔和皮肤,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心源性脑栓塞者应保持安静卧床4~6周,防止复发。
4、保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每天进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定期检查血电解质。
5、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除严重者外,一般给以血管扩张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川芎嗪、丹参、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进行性加重者,可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等,但必须在有条件查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严密监护的条件下使用。大面积梗塞早期应用脱水药。
6、手术治疗。脑出血者若血肿限局,年龄适合,无严重并发症,则可行血肿清除术或减压术。小脑出血早期应用手术治疗效果尤佳。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动脉造影证实有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者,也可行手术治疗。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者,可作脑室分流术。
二、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保持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2、适当锻炼身体,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3、空气负离子治疗,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负离子能有效修复老化的细胞膜电位,促使其变成正常带负电的细胞,负负相斥从而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沉减慢。同时负离子能加强血液中胶体质点本身负极性趋势,使血浆蛋白的胶体稳定性增加,保持血液的正常健康状态。
温馨提示:负离子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整心率使血管反应和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从而对缓解心绞痛,恢复正常血压有良好效果,通过心电图X线发现,负离子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心肌营养不良状况。空气负离子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病有良好的作用。只有生态级小粒径负离子才能轻松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起到疗养保健的功效。
4脑血管病的饮食保健方法有哪些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增加脑血管病人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每天要吃一定量的主食,粗细粮搭配。保证每天至少一杯牛奶,睡前喝牛奶效果最好。每天饮水以白开水为主,饮料中以绿茶最好。食物要多样化,注意荤素搭配,色香味俱佳,使病人保持比较好的食欲,增强患者的抵抗力。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
一、脑血管病患者注意日常饮食原则
1、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及水产品,如青菜、萝卜、海带、紫菜等,要摄入足够的食物纤维及润肠食物。
2、宜少食多餐,禁食肥肉及动物内脏,不可吃刺激性强的葱、辣椒、咖啡等。
3、少吃精制糖、蜂蜜、水果糖、糕点等。原则上应以低盐、低脂以及高维生素饮食,并戒烟酒。
二、脑血管病重症患者营养饮食调理
1、重症或昏迷患者在起病时如有呕吐、消化管出血则应禁食,并从静脉补充营养。
2、三天后开始鼻饲,起初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不超过250毫升,每天4~5次。在耐受的情况下,可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吃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
3、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量、高脂肪的混合奶。鼻饲速度要慢些,防止返流进入气管内。
三、脑血管病普通患者营养饮食调理
1、宜多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克。
2、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
3、含碳水化合物食物以谷类为主,要粗细搭配,品种多样化。
4、限制食盐的摄入,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摄入量。
5、为保证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
6、进餐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5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四、脑血管病患者日常保健注意事项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压病等原发疾病病情的加剧。
1、遇事不可发怒,注意劳逸结合。早晨空腹上街买菜及锻炼时应先吃些点心,以防止低血糖及脑血栓形成的发生。
2、天气变化明显,特别是突然变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导致病情恶化,应多加衣服保暖。
3、戒烟忌酒:吸烟及酗酒,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血脂,极易诱发中风。
4、大便通畅: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不宜在大便时怒张,以免腹压增高,脑血流量急骤上升而发生脑溢血。
5、体育锻炼:不可整日卧床,卧床久则会使血流减慢而产生缺血性中风,亦不利于中风后机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温馨提示:脑血管病人饮食基本原则:三多、两适量、四限制。即多吃含钾、钙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适量进食海产类食物,限制食物热量,限制脂肪吸收,限制食盐用量,限制刺激性食物。
5脑血管病怎么诊断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诊断方法为:
一、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 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 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