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常识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极为敏感,因此,要严格儿童用药。成人药不能随便给小孩用,这里不只是用药时的大小问题,主要是有些成人的药,其作用对小儿不利。那么,小儿用药有哪些常识呢?乱用药会有什么后果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目录 1.小儿用药有哪些常识呢 2.小儿如何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3.小儿用药剂量是怎么计算的呢 4.小儿用药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5.小儿乱用药有什么危害呢

1小儿用药有哪些常识呢

  感冒

  常伴有头痛、发热、鼻塞、喉痛及全身疼痛等症状。儿童感冒多由病毒感染所致,一般情况下用些抗病毒的药就可以,如双黄连、小儿速效感冒颗粒、板蓝根冲剂等。只要不合并细菌感染,就不要用抗菌素。需要注意的是感冒药中某些成分如麻黄素、伪麻黄片、抗敏安等,对儿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发育等会有伤害,使用时需谨慎。

  咳嗽

  若有咳嗽症状,因为呼吸道粘膜发炎肿胀,渗出物较多,儿童呼吸道较窄,容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发生呼吸困难,这时咳嗽却具有清除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宜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含有中枢神经抑制剂类成分(如磷酸可待因等)的镇咳药。

  胃肠道疾病

  便秘、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病。儿童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可吃些蜂蜜、水果、蔬菜等,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缓泻剂。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时也应该先调整饮食,控制感染,补充液体。一般不主张使用止泻药,因为使用止泻药后虽然腹泻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甚至发生全身中毒现象。谨记腹泻不可乱用抗生素。

  发热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退烧药副作用较大),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发热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小儿的正常成长发育。通常情况下医生建议: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38.5℃以上服退烧药,超过39℃一定要到医院就医,不可强制降温。常用的物理降温法有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发热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滥用退热药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皮肤疾病

  常见的有皮炎、湿疹、药疹等。应查明原因,切断过敏源,并给以外用膏剂治疗,必要时适当口服脱敏药。如非甾类乳膏治疗小儿湿疹;盐酸西替利嗪治疗两岁以上室内或室外儿童过敏患者。因儿童角质层薄,药物吸收好,儿童在使用外用药时应避免大面积大剂量长期使用。

2小儿如何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1、 不要急于退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常用的退热药有: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扑尔敏片,每天每千克体重0.35毫克,分3一4次口服;小儿退热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人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因为APC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疽。

  2、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常用的抗病毒药有:(1)三氮唑苷,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2)板蓝根冲剂,每次半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3)双嘧达莫(潘生丁),1日2次,1次5~25毫克,口服。以上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3、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合用抗生素: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4、无论用何种药物,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喝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小儿用药剂量是怎么计算的呢

  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体重计算:即按药典或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小儿每千克体重的用药剂量乘以小儿体重的千克数,即可得到一天的用药量,然后再按药品和病情要求分成数次服用。我国药典对一些药物已规定了小儿剂量,如琥乙红霉素为每日每千克体重30-50mg,分3-4次服用。

  2、按体表面积计算:这是一种广为推荐的方法,一般认为此方法的科学性强,既适合于成人又适合于各年龄组的儿童。不论年龄大小可按一个标准准确给药。此法的缺点是计算方法复杂,首先要知道用药者的体表面积大小,还得知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量。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此公式适合于30公斤以下的小儿。对超过30公斤的小儿,体重每增加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m2;对超过50公斤的小儿,体重每增加10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m2

  如体重为22公斤小儿的体表面积:22×0.035+0.1=0.87m2。

  如体重为40公斤小儿的体表面积:30×0.035+0.1+0.2=1.35m2。

  一些药物规定了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如仅知成人剂量,则根据体表面积比例计算小儿剂量,公式为: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可按1.73m2计算。

  3、按成人剂量折算:很多药物仅规定了成人剂量,药典对此采用按小儿年龄阶段折算的方法解决。国内外小儿药物剂量根据成人剂量折算方法有几十种,结果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二部)所载的老幼剂量折算表是参考了20余种不同计算法,认真细致地按小儿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和细胞外液量比例折算出来的,详见下面“老幼药物剂量折算表”:

  初生-1个月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18-14;1-6个月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14-1/7;6个月-1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7-1/5;1-2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5-1/4;2-4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 1/4-1/3;4-6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3-2/5;6-9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2/5-1/2;9-14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1/2-2 /3;14-18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2/3-全量;18-60岁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全量-3/4;60岁以上相当于成人剂量的比例3/4。

  小儿用药量计算方法虽然不难,但由于疾病不同、体质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也有个体差异,故应请医生决定用药量,按照医嘱用药应是最安全的。

4小儿用药基本原则有哪些呢

  一 、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二、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三、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四、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上述就是对孩子用药的基本原则的介绍,现在应该有所了解了吧,一定不要忽视了孩子用药的基本原则。

5小儿乱用药有什么危害呢

  目前,小儿专用药物较少,于是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将成人药适当减量,即可取而代之,如此使用抗菌药、解热镇痛药及中成药等已司空见惯。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有失偏颇、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小儿与成年人不仅体重不同,而且还有生理、病理方面的差异,如吸收药物较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较高,而且小儿的肝、肾等脏器发育尚不完善,酶系统也未完全建立,代谢、排泄功能很弱。若用药失当,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还可能致残、致死,故不能掉以轻心。

  抗菌药

  脱颖而出的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泰利必妥)、氧啶酸(依诺沙星)及环丙氟呱酸(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范围广、活性强,以及毒性低与服用方便等优点,故广泛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但据调查研究发现,小儿滥用这类药物的情况相当严重,简直不受年龄限制,新生儿有之,婴幼儿也有之,儿童及少年更有之,且用量偏大。殊不知这样用药会促使骨骺线提前骨化,阻碍骨骼生长。因为骨骺线是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点,它长在四肢骨骼的两端,女孩在12—13岁以前、男孩在14—15岁之前,骨骺线处的细胞十分活跃,儿童才能迅速长高。若在这个时期、孩子服了上述药物,骨骺线就会过早地骨化而停止生长,故16岁以下的少儿禁用这类药物。小儿患扁桃体炎,有些家长往往将成人用的红霉素肠溶片用力切开或研成粉末给孩子服用,岂料这样肠深衣被破坏后,遇及胃酸就失灵了,非但如此,还会刺激胃黏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故须改用无味红霉素代替。再如小儿用庆大霉素治疗、耳中毒的程度反而重,尤以2岁为甚,而且与用药的总量、给药途径及疗程长短密切相关,甚至会酿成永久性耳聋。

  解热镇痛药

  感冒通是当前常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之一,但有些患儿仅服用三分之二片,即产生血尿、可见到尿液呈淡红色,似洗肉水样、一般在服药后,长至3日,短则3—4小时出现,且男孩多于女孩。主要该药含有双氯芬酸成分,对肾脏尤其肾小管功能有损害作用,又可引起肾脏急性过敏反应,还可导致急性血小板减少与多种脏器出血,这因为它会影响身体的凝血功能,加之小儿排泄功能又差致使无痛性血尿频频发生,故小儿慎服感冒通。

  中成药

  人们往往认为“中成药比西药安全”,实际上是种误解,若应用不当,同样会导致毒副反应甚而危及生命。如有父母为了预防婴儿生痱子或疮疖,便灌服六神丸10—30粒。结果引起恶心、呕吐、气急、嗜睡,心电图显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性室性早博,经抢救后才化险为夷。有的终因循环袁竭而死亡,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含有蟾酥毒性成分的缘故。又如一个7岁女孩因面部患脓疱疮、服用牛黄解毒片一粒半,另半粒涂于患处,不料半小时,后下肢出现红疹、奇痒,约过2分钟惊叫一声而昏厥,面色灰白、四肢发冷、呼吸浅而微弱经急救后方转危为安,主要该药含有雄黄成分引起过敏所致。

  外用药

  小儿的皮肤和黏膜又薄又嫩,血管也很丰富,对外用药若吸收较多,有时会引起严重反应,甚至发生全身中毒。患湿疹或尿布皮炎,用硼酸软膏外涂或硼酸水外洗,常引起呕吐、红斑、惊厥及肾脏损害等反应。婴幼儿洗澡后若滥用花露水(内含高浓度乙醇),可被皮肤大量吸收,导致中毒,有的也会过敏,甚而致命,需及时救治。再如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等均需遵照医嘱使用。另外,激素类药膏与红药水、紫药水等也不宜随意应用。

相关资讯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