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要是不想结肠癌疾病困扰自己,我们就要在生活中做好该疾病的预防工作,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预防结肠癌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包括全结肠镜、气钡双重对比灌肠、化学预防以及饮食干预,这几种预防方法的效果都是很不错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的具体内容,希望下面的文章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1.结直肠癌的病因有哪些 2.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3.防治结直肠癌误区 4.警惕结直肠癌早期症状 5.哪些人群比较容易患上结直肠癌

1结直肠癌的病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

  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脂饮食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胆醇和胆盐一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肠道内部都有增加,后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2.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性。

  3.息肉

  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息肉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直肠息肉是癌症的前期病变,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乳头状腺瘤性息肉,癌变的机会也较多。

  4.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的炎症刺激,可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如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可通过肉芽肿,炎性和假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容易演变,且癌变的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预后较差;有关资料统计,肠癌的病人中,患结肠炎的发病率比未患结肠炎的高8~10倍。

  此外,肿瘤的发生,还与精神因素、年龄、内分泌因素、环境应激能力、气候因素、免疫功能失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关系,但尚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结直肠癌。

2如何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一、全结肠镜

  单独用全结肠镜做结肠癌筛检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尚无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但全结肠镜往往与其他筛检手段,如FOBT或乙状结肠镜合用,对于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的效果是明确的。Lieberman和Imperiale的研究均显示在脾曲以上检出有进展性新生物(≥1cm直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瘤及癌)的患者中有一半并无远端结肠及直肠息肉,提示用全结肠镜作为筛检手段的必要性。但是结肠镜费用昂贵,准备繁复,病人接受程度差,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穿孔出血约0.3%,病死率约1/20000),故单用结肠镜做筛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二、气钡双重对比灌肠

  尽管ACS推荐意见中把每5年做1次气钡双重对比灌肠(DCBE)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但没有研究证明DCBE对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有效。Winawer等用全国息肉研究的资料,以全结肠镜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对DCBE作评价,发现对<0.5cm=""dcbe=""32=""0=""6=""1cm=""53="">1cm的息肉(包括2例癌性息肉)为48%,而DCBE的特异性为85%。DCBE的敏感性虽较低,但可检查全结肠,并发症率低,广泛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之一。

  三、化学预防

  化学预防是近些年提出的结肠癌控制的新概念,是指用1种或多种天然或合成的化学制剂即化学预防剂防止肿瘤的发生。从广义上说饮食干预也是一种化学预防,因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实现,故也可看作是一种行为学的干预。化学预防剂可通过抑制和阻断致癌剂的形成、吸收和作用来预防肿瘤的发生及阻抑其发展。

  四、饮食干预

  英国学者Burkitt早就指出结肠癌是一种“现代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有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与能量摄入过多、肥胖、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维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钙)摄入不足有关。

3防治结直肠癌误区

  早期筛查不重视

  筛查和普查是非常重要的减少肠癌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结直肠癌筛查目标人群分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的筛查年龄和筛查的频度不同,年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年龄发生率是不同的,所以筛查的价值是不同的。

  事实表明,推广筛查、普查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000年以前,欧美一些国家就已在全国推广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查。“2001年至2012年,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每年下降3%。”蔡三军教授说,筛查在其中的贡献率超过50%。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列第三,高达31/10万,直追欧美国家。然而,患者的早诊率远落后于国外,确诊时约60%的患者是中晚期。自2008年,上海市科委启动了重大专项结直肠癌筛查项目,针对10万对象筛查,通过大便潜血、肠病、病理检查,发现阳性23%,结果发现了腺瘤和其他癌前病例61.1%。

  “筛查技术很简单,难在转变观念。”解放军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教授指出,大便潜血检查和肠镜检查就能发现一些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患者,有家庭史的高危人群尤其应定期检查。他建议,如果出现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常规治疗无效等症状,及时去医院接受检查,因为这些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术后护理和心理辅导易被忽视

  只关注治疗环节,忽视术后护理和心理辅导,是癌症治疗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误区。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教授曾多次指出,目前,我国在癌症治疗中存在着重技术、轻服务;重数据、轻感受的现象。医院缺乏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沟通和规范治疗的教育,结果就是良好的治疗方案未能在实践中完美实施。

  目前,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存在失访、随意停药换药或过量用药等情况,良好的手术效果付之东流,患者饱受疾病复发、转移、不良反应的困扰。临床实践表明,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愈率的最佳途径。然而,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的情况,正在普遍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在治疗以及心理方面的需求是独特的。只有为癌症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全方位关怀,帮助患者科学地管理疾病,才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然而,由于术后护理、患者心理等环节常被忽视,往往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影响着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

4警惕结直肠癌早期症状

  首先,便血不同。痔疮便血的特点是在排便时出血,血色鲜红,排便完后便血自行停止;直肠癌则是大便带血,很多情况下同时混有黏液或脓液,这种血的颜色比痔疮出血颜色要暗一些。其次,直肠癌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大便变细,次数增多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此外,直肠癌常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腹部不适、腹胀感或持续性隐痛。由于肿瘤消耗,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无力、体重减轻、低烧等全身症状。如果是痔疮,则很少引起这些不适。

  一旦出现便血以及大便功能紊乱等可疑症状,不要轻易断定自己是患了痔疮,而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做一下肛门指诊、直肠镜、结肠镜等必要的检查。

  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群:1.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以下五种表现具两项者: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

5哪些人群比较容易患上结直肠癌

  患有大肠息肉史

  息肉是从肠黏膜上长出来的一种赘生物,大小、形状、数目、部位各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也在增多,依靠结肠镜即可确诊此病。息肉究其来源主要分为腺瘤性和增生(炎症)性两大类。尤其是多发性的和直径大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危险性较大,被称为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必须摘除干净;即便已经根治了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也要定期复查,以观察是否复发。

  患溃疡性结肠炎

  不是一般说的结肠炎,而是以反复发作的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结肠镜检可见“口疮”样溃疡的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几率比正常人高5~10倍,特别是未成年时就发病,而且病变一直在活动、病变范围广泛、病程在 5年以上的人,癌变危险性更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明显增多,由此引发的癌症患者也在增多。

  以前患过直肠癌者

  约2%~11%的直肠癌患者在治疗了第一个癌灶后又发生第二个原发直肠癌灶(不是复发),这被称为异时多发。所以说,患者不要因已经治疗过就高枕无忧,而要定期复查。以往接受过卵巢癌、乳腺癌手术,或施行过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的人也是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