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库北京协和医院 > 药剂科

北京协和医院 > 药剂科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是集临床服务、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服务于全院的平台科室,由门诊药房、病房药房、制剂室、药检室、药库、实验室、资料室、临床药学、药学计算机室等部门组成;负责全院医疗、教学、科研用药和实验试剂的供应,药品的调剂、制剂及临床用药服务、信息咨询工作,还承担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中专生的教学与毕业实习指导,国外交换生培训以及住院药师、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等教学任务,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开展药剂学、临床药学、临床药代动力学、药学信息、计算机应用及药物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是结构完整的医教研一体型科室。目前药剂科共有员工119人,主管药师58人、副主任药师3人、主任药师及研究员5人。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综合医院和疑难病症诊疗中心,医疗水平高、综合实力强,配套的辅助科室和医技科室就不能有任何短板。90年来药剂科始终坚持药品供应和用药管理的核心,力争为临床和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一、在药品和原料短缺的年代,积极研发院内制剂满足医疗需要五十年代的对华经济封锁、商品极度短缺和计划经济的药品供应体系,使配套使用的药品经常短缺,尤其用量较小的品种,所以药剂科早期的科研工作主要是院内自制制剂品种开发和工艺改进。当时市场上煤焦油紧缺,使许多常用的皮科必用药或制剂无法配制,严重影响皮科医疗,陈兰英同皮肤科医生合作,经过对粗品油的分馏、精制等工艺优化得到较为满意的医用煤焦油,成为早开发的国产煤焦油,深受临床和病人欢迎。她还领导研制了新麻滴鼻液、咳四、松万、硅霜等一批疗效较好的院内自制制剂,解决了皮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神经科等临床科室市售药品不足的问题,深受临床和患者的欢迎;协和医院的硅霜已成为协和的之一。70年代进行中草药开发中,为呼吸科、乳腺外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等研制多种医院制剂,例如当时的抗感5号和七味散片,很多品种至今还在常规应用中(如乳腺外科的乳核平颗粒、皮科的复甦片)。在上世纪60-80年代该院院内制剂约500种,药剂科对临床医疗的支持和贡献可见一斑。医院有些临床领域在全国领先,当时必需的药品就成了这些学科发展的限速环节之一。药剂科为肠外营养项目研制了高张糖、微量元素等制剂,很好地支持了临床发展。内分泌是医院领先科室之一,少见的钙磷代谢紊乱病人需要复方磷酸盐,药剂科经过充分质量研究,以指定标准定点生产方式解决此药供应问题,在当时是全国。直至今日也是药监局特批下外加工生产。这些工作对整个医院综合实力提高和医院药学学科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也为药剂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那个年代无知识产权保护,协和的制剂成果被免费共享。幸运的是陈兰英在科里支持下编写出版的《北京协和医院制剂汇编》,业内公认是医院制剂的参考书,是协和药剂科对医药界贡献的记录。近十年来医院先后投入200余万改造制剂室,尽管制剂价格多年压低,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社会效益,一直在做默默无闻的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制剂基本属应用研究领域,改革开放带来新的机会,如何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又是陈兰英领先在医院实现。80年代初就转让了妇炎宁阴道泡腾片,协和硅霜;90年代转让B超耦合剂、碳酸钙(协达利)片和戊酸雌二醇(协坤)片,成为正式的上市产品,院里专门成立了开发公司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协和硅霜,使医院成为国内较早进行医院制剂产业化开发的单位之一。在协和医院这样的级医学学府内把科研成果变成上市产品在当时也是个观念上的突破了。二、借改革开放之力,启动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如果说协和医院制剂研发是需求驱动的话,只能看成是研发人员的被动工作。要成为学科还需要高瞻远瞩和行动魄力,持续进行学科发展。借改革开放带来全新的机遇,药剂科在陈兰英带领下,进行了系统的学科建设。1979年开始招收个医院药学领域硕士研究生。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连续每年招生至今。同年在医科院内办2期药剂士班,毕业29人。当时正值文革后人才断档期,这些教育活动雪中送炭,培养了药学专业人才扩充科室,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1984年承办卫生部“届全国临床药学学习班”(1年学制),连续办班五期,为全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引入理念和方法,培训了支临床药学的种子队。此班的特色还有每次均邀请美国4~5位临床药师授课4周。使来自全国的近200名学员直接接触的临床药学,开创此领域合作先河,成为中国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记录。后将其中主要内容编写成《疾病的临床药物治疗》于1987年出版。1985年陈兰英牵头与美国康州Hardford大学医院药学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培养药剂科人员,每年一人,合作平台已持续20多年,是协和药剂科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为科研骨干培养重要基地。此类长期合作项目在国内医院药学实属罕见,也是兄弟单位羡慕协和药剂科的重要之处。人才培养是长期和核心任务之一,必须有耐心和整体考虑。教学体系设计包括研究生培养的系统教学、全国继续教育项目“药学实用技能培训班”、以及临床药师的查房后案例讨论,青年药师沙龙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在1985年开始的与美国康州大学Hartford医院的20余年合作基础上,医院人才培养合作从实验室型扩展到临床药学型。与美国阿拉巴马州Samford大学药学院的合作培养临床药师也已10余年,医院的合作表现在国内同行中早已享有盛名。这两项合作为药剂科培养了16名药师,包括抗生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临床药学实践等方面,成为科室科研和临床药学的骨干力量。1983年开始建立血药浓度监测,国内早一批引进TDX药物浓度监测仪,先后开展了环孢素、庆大霉素、地高辛、甲氨蝶呤等血药浓度测定,通过结果分析提出用药剂量建议,有些项目已成为临床常规。1986年在医院药学领域率先成立了药学实验室,仪器和空间开始配套完整。在国内较早运用HPLC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1996年开始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学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了科学根据,在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现已成为学会牵头的或地方项目,得到与药品相关的审批、生产、检验、招标、定价、监管、医保等多个部门的关注。改革开放头10年,老主任陈兰英为药剂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后20年中,协和药剂科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实现了从单纯供应型向临床服务型转换:常规业务工作服务好临床,科研选题来自临床,教学瞄准临床药学型人才培养。医院目标是在院内成为临床综合团队的合格成员,在院外为全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服务,成为排头兵。药剂科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国内传统抗生素每日多次给药,医院在八十年代末进行每日1次头孢曲松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为新的治疗理念提供药代数据的支持。根据临床治疗中发现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个体差异大的情况,在国内医院药学中早开展临床药物遗传学研究。针对国内塑料输液器大范围使用,领先进行药物与塑料输液器的相互作用研究。市场开放后中国上市药品厂牌杂乱、质量风险增大,如何科学选药,临床使用是对中国药师的新挑战,为此药剂科较早进行上市药品质量比较系列研究,引起高度重视。在该科早期工作带动下,北京药学会组织数个专项质量比较研究,并成立了药品技术评估中心。三、面对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加强信息支持和软科学研究1980年药剂科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药学资料室。不可否认医科院图书馆是,但临床需要的药学信息服务不同于科研用的文献检索,药剂科定位在服务于临床一线实际问题,要求准确、快捷和实用。现在资料室拥有丰富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和化的信息资源,配备经典中外文参考书、数据库、期刊和专项资料。有专门药师协助医护人员查阅专业文献、回答电话咨询等。借助老协和的沉淀和近30年的积累,可以自豪地说:基本没有不能解答的临床用药信息的问题。1982年陈兰英和南京药学院的刘国杰组织翻译美国《临床药物资料手册》,当时集中了协和多名临床参加翻译。该书代表了美国药师和医生常用药物信息的模式,是文革后本此专业书的翻译本,非常及时。近年来药剂科注重加强软科学的研究和开发,1993年依托中国药学会创建了全国医院经济信息网。1997年药剂科牵头创立了中国“处方级别”的药品信息研究网络―《医院处方分析课题》,为管理决策、企业市场决策和医院合理用药分析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数据,现已有6个城市80余家医院参与该课题,成为中国药品使用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数据库之一。1994年在国内首先开始药物利用评价研究;1996年又参考国外经验较早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对头孢曲松的研究成为篇参加美国医院药师协会1997年会的中国论文(壁报)。我们软科学研究还扩展到当时极其罕见的中国药价和畅销药的比较研究。药学计算机室注重药学信息方法学及应用研究、药品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编写《医院药品实用编码》并在国内数百家医疗机构和相关机构中使用至今。这些软科学研究拓展了医院药学的科研领域,也探索出一条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新路子。同时使医院在决策领域开始有更多参与机会和话语权。对提高整个医院药学的社会影响有重要贡献。在药品管理方面该院是较早实现药库计算机管理的单位之一,药剂科的贡献主要是提出药品科学的管理流程和编码系统,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计算机化管理。2007年与SAP公司合作开发了药房管理信息系统(PIS)并上线运行,对全院药品全程实数和批号管理,使药品流向数据,配方工作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时的药品可追溯,管理细化上了一个台阶。2008年参照国外经验建立该院的高危药品目录,并整理出包括日大剂量、给药途径、妊娠和哺乳用药、严重不良反应警示、严重药物相互作用警示等技术资料,镶嵌在医生工作站作为电子处方的防火墙。建立说明书和药品外观辩识图电子版查询系统。2009年又对全院音似形似药品整理后提出了管理与警示建议。毒麻精药品实现红外射频识别(RFID)可追踪系统等。这些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为用药安全保驾护航的措施,受到美国JCI认证预审的高度评价。四、走近医疗团队,逐步成为安全与合理用药的参与者药剂科属医技科室,其宗旨是做好“医生的助手,患者的朋友”。一个基本任务是如何协和医院用的是放心药。医院80年代就成立“药事委员会”,采用论证方式决定药品的进出。药剂科作为该委员会副主任和秘书,为会议准备专业的药品信息,并进行多项药品质量比较研究和文献调研,为科学判断提供支持。在以药补医的大环境下,协和的用药品种和药费比重调控,长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的旗帜,这与科学公正管理药品是分不开的。在为临床服务方面,1987年起药师尝试参与临床查房,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坚持下来。随着对临床药师的需求和法规的逐步要求,2000年以后恢复药师参与部分临床科室的查房活动,参加培训、病例讨论和会诊、对出院病人进行出院带药的用药教育等。同时把临床药学服务从查房延伸到药房窗口。自2005年10月开设“门诊用药咨询窗口”,解答患者在用药中遇到的疑惑和问题,宣传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合理用药知识,咨询量逐年增长。编写书籍和发表论文是学科发展的证据之一。改革开放和计算机化,写书不太难,但写成好书不易。几代协和药师形成了敏锐的选题视角,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准和严谨的中文表达。涉及的领域包括国外名刊名著翻译。例如,提出并参与组织翻译出版了药学巨著《马丁代尔药物大典》,该书是世界范围内的性药物大全,为世界临床医师和药师必备的性用药指导;在协和范围内组织翻译的《抗微生物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原理.方法.应用》和《澳大利亚抗生素使用指南》,较早地将抗生素合理用药的新概念和用药规范引入中国,对中国抗生素合理使用和管理曾有历史性贡献。具有行业标准作用的书有《医院药品实用编码》、《药品的解剖学治疗学化学分类索引及规定日剂量》。工具书有《现代药物学》、《现代临床药物学》等著作,成为医药专业人员的必备参考书。2001年发表的“临床路径及药剂师在临床路径中的作用”的论文,是国内首篇临床路径的文章,为今年卫生部开展的临床路径实施提前9年进行了预热。教材方面,该科主编本人卫版临床药学本科用《临床药学英语》教材。该科的学术水平和工作风格的口碑使文字工作滚雪球式宽展。从1998年开始承担了中国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英文摘要的审稿工作;1999年开始承办《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观察》中文版翻译工作;2000年起承担《中国医学论坛报》“感染专刊”和“循环专刊”的组稿编辑工作,是十年间该刊由药学人员主持的专栏。从2008年开始承担《健康报》的名刊药讯专栏工作。2010年担任药典会“临床用药须知”的副主编。在京城的医院都享有靠近中央的地利优势,但要在决策和行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团队的专业水准,还需要较高的社会威望。除了药剂科的常规工作,这些年几位资深药师还作为核心承担了包括卫生部、药监局、发改委、社保部等和地方部门的多项工作,涉及药品定价,医保报销目录,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集中采购指导原则等政策层面的工作。药剂科主要负责卫生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药学专业资格考试的大纲和指南编写、命题、组卷、审题和试卷分析等工作。同时有多人还担任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试题及考试指南的核心工作。显而易见,该团队已经成为党和可以信赖的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团队。五、伴着科室成长,无愧协和培养药剂科李大魁担任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界别),次以医院药师的身份参政议政。连续多年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安全咨询组成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SFDA药品评审、药典委员会委员兼医学专业组副组长、卫生部卫生专业资格考试药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化药咨询的综合组组长、《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和《中国药房》杂志副主编等职。此外科里的年轻人依托协和的环境和基础茁壮成长,分别承担了药学联合会(FIP)药学实践专业委员会(BPP)组成员(亚洲的代表)、亚洲临床药学大会(ACCP)首任秘书;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秘书、委员;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计算机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卫生部资格考试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委员;北京药学会常务理事、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学会计算机专业组组长;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委员会委员和多种药学杂志的副主编、编委等工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给医药卫生事业以巨大压力和挑战,民众心目中协和医院仍是一片净土,期望值越来越高。协和的药剂师责任大,任务重,错不起。新医改和医院新大楼带给其机会,相信协和的药剂科只要坚持一贯的扎实进取精神,药学服务工作会更加出色。

*科室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信息纠错